- 班旭;姜英兵;徐传鑫;
以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该制度对公司避税的影响。研究发现,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能够有效抑制公司避税,说明该制度发挥了重要的外部治理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与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减少了公司避税活动。进一步研究表明: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抑制避税的作用主要存在于内部控制不完善以及所处地区税收征管强度较低的公司中;随机抽查制度具有一定的长期威慑效应,且其对公司避税的抑制作用既减少了过度投资,又改善了公司业绩。文章不仅从公司避税视角丰富了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监管效应的研究,也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随机抽查工作实施方案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3年05期 v.34;No.239 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王跃堂;周洁;
融合前景理论,以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以下简称“MD&A”)语调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MD&A语调促进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且不同调整方向上的调整行为具有不对称性。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是MD&A语调促进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显示,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面临的审计监督强度越弱,MD&A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正向关系越显著。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丰富了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和文本信息语言语调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为完善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05期 v.34;No.239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 刘洋洋;吴昊旻;
以2008—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考察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且这种治理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退出威胁可信度高、管理层持股、控股股东财富集中度高,以及所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通过缓解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以及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显示,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长期金融资产持有;相比于自然人和短期投机型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外资及长期战略型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基于外生政策冲击的拓展性检验显示,上市公司减持管制政策削弱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而放松卖空管制政策则会强化这种效应。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作用具有正向价值效应,即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价值。
2023年05期 v.34;No.239 9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