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研究

  • 金融开放、自主创新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来自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经验分析

    盛斌;王浩;

    改进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成为中国重构出口竞争优势、打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以及扩大贸易利得的重要途径。使用2000—2013年中国企业微观数据,考察了以外资银行进入为表征的金融开放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显著提升了进驻区域内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创新促进渠道是外资银行进入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中高生产率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高金融业中间投入行业企业以及专利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出口质量提升效果更加显著;制度环境优化、金融市场化水平提高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升都强化了外资银行进入的质量升级效应。

    2021年11期 v.32;No.221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城市与区域经济

  • 中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失衡之谜——基于城市便利性视角的分析

    张松林;樊士德;郑好青;

    将城市便利性引入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分析框架,以解析中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失衡的形成机制,为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思路。研究表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有动力推进土地城市化,且土地城市化对城市便利性程度的提高具有正效应,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快速上升的房价限制了农村迁移人口对城市便利性的获得,土地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的城市便利性程度对人口城市化的总效应却为负,从而导致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失衡。为此,需要协调提高农村迁移人口对城市便利性的获得程度,让城市便利性在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市场调节作用。

    2021年11期 v.32;No.221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三农与合作经济

  • 中国农村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动态转换及影响因素

    张全红;

    从收入和多维两个角度来测算贫困能够综合揭示贫困程度和特征。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和2014年数据,测算了我国农村的收入贫困,并同多维贫困进行了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对比,最后通过Logit模型分析了两种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从静态看,收入贫困概念遗漏了60%的多维贫困户,多维贫困概念遗漏了65%的收入贫困户;从动态转换看,2012—2014年间收入脱贫户中仅11%的农户同时实现了多维脱贫。(2)劳动收入虽然对农户收入脱贫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对多维贫困及各指标的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效应较小。

    2021年11期 v.32;No.221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金融研究

  • 基于共同加权网络的银企信贷与银行系统风险

    郝清民;张玲;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企业从不同商业银行获得信用贷款,这些复杂的信贷关系会对银行的系统风险带来一定影响。通过将中国2007—2016年1.1万笔贷款汇总到327家商业银行总行级别,并采用二分网络映射方法,构建银行间共同加权网络,对信贷网络的结构性和传染性及其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银行信贷的共同网络从簇状"核心-边缘"层级结构逐步演变为"小世界群落"特性。银企间的信贷关系越紧密(连通比越高),越有利于降低银行系统传染性风险。信贷业务类型的异质性越强(度相关性越大),银行系统越容易产生结构性风险。银企间信贷的去中介化和网络异质性不利于降低银行系统的结构性风险。网络传染性指标中的连通比、网络结构性指标中的度相关性对银行系统风险有独立的显著性影响,适宜作为银行系统风险监控的先行指标。

    2021年11期 v.32;No.221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社区非正规金融活跃度对家庭创业的影响——基于CLDS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惠春;袁俊丽;高仁杰;谢勇;

    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2016年的微观数据,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地域性特征出发,实证检验社区非正规金融活跃度对家庭创业决策与创业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社区非正规金融活跃度对家庭创业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异质性分析显示,非正规金融活跃度对借贷网络匮乏、处于城镇社区、户主较年轻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家庭创业决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社区非正规金融活跃度对家庭创业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021年11期 v.32;No.221 4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公共经济与管理

  • 论个人信息同意撤回权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建议

    叶敏;玛丽亚木·艾斯凯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5条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个人的同意撤回权,但也划定了严格的适用范围限制,即仅适用于"基于个人同意"收集信息的情形,保护范围偏窄。同时,立法中未对该权利行使渠道的建立、提供同意撤回的义务人违反该规定的法律责任及权利受损后的个人救济措施进行更详细的规定。鉴于当下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使得个人信息泄露变成了常态,而普通大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能力都并不充分,该条立法虽然赋予了信息主体同意撤回权这一新的权利,但在随后的实施过程中却可能面临"同意撤回的心理障碍"和在博弈中形成"撤回困境"。为使同意撤回权发挥实效,一方面在今后的法律实施中应降低权利行使成本,鼓励信息主体积极行使同意撤回权;另一方面也有必要通过政府加强监管,强制介入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加大信息处理者的违法成本,从激励信息主体、约束信息处理者的行为、促进信息处理者的能力与责任相匹配等角度入手,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2021年11期 v.32;No.22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财务与会计

  • 大数据税收征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

    叶永卫;李佳轩;云锋;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进入大数据时代,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借助金税三期工程刻画税务部门的大数据税收征管,并以此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考察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会计稳健性,并且这一效应在外部监督和税收征管力度较弱的企业中更加明显。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提升了企业会计稳健性。

    2021年11期 v.32;No.221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投资者关注、盈余操纵与权益资本成本

    汤晓冬;陈少华;

    在迎合理论和价格压力假说的基础上,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投资者关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并检验了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投资者关注与权益资本成本呈现负相关关系;向上盈余管理是投资者关注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具有迎合投资者需求的动机,在投资者关注较高时实施向上的盈余管理,能够实现较低的权益资本成本,从而增强公司的融资能力。

    2021年11期 v.32;No.221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企业战略差异、产品市场竞争与风险提示信息

    林钟高;唐洁玉;

    以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按照"竞争程度—信息环境—战略安排"的研究范式,考察企业战略差异对年报风险提示信息的影响及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年报风险提示信息越多;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战略差异度对风险提示信息的增强作用有所减弱。进一步分析表明,战略差异度通过企业风险承担和信息不对称影响风险提示信息的披露;同时,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影响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外部机制,能够通过竞争压力传导促使企业强化内部治理,从而对企业战略和风险信息披露产生影响。

    2021年11期 v.32;No.221 9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