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胥;杜云晗;何文军;
利用2001—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交易和数字化载体三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技能三个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三个层面就业结构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推动就业结构向着制造化、高技术化和高技能化的方向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呈现出"正U形"特征,发展初期,数字经济相对减少了第二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就业。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最终将促使就业结构制造化、高技术化与高技能化。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在这过程中扮演着中介作用,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表现出增益效果,即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存量跨越某个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会出现跨越式提升。为持续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优化作用,应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建立健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与市场机制,进而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劳动力要素市场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行政审批、税收政策与融资渠道等方面应适当放宽限制,加快各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二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万物互联优势,实施灵活有效的就业政策,同时提升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构建高效可行的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可靠人才队伍,促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
2021年04期 v.32;No.21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张宝友;黄妍;杨玉香;孟丽君;
当前,中国物流业增长的区域失衡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从最低工资标准实际强度与最适强度之差的"偏离度"视角出发,对中国物流业增长区域失衡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机制分析,接着借助1995—2017年中国物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同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其开展论证。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制度显著促进了物流业增长,且中国物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实际强度远未达到其最适强度,各地区间的最低工资标准"偏离度"的差异确实是进一步拉大区域失衡的重要原因;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最低工资主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资金、优化就业结构和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三个正向传导渠道促进中国物流业的增长。
2021年04期 v.32;No.214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肖挺;
利用2010—2019年间中国上市服务企业数据,从企业微观层面角度出发,运用ACF方法计算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企业的TFP在样本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走势,TFP最终实现了小幅攀升;在样本期间,服务业产业增长中TFP的平均贡献率不高;而在各个部门内,TFP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也存在差异,只有较少的部门能够通过产业效率有效提升产出能力。而从收敛性检验结果上看,总体上,中国服务企业之间既存在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不同产权性质以及不同企业年龄组内收敛关系和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还显示,企业间的收敛主要在后次贷危机时期的五年之内。这一研究为进一步制定政策和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
2021年04期 v.32;No.214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 方迎风;黄仁豪;
构建模型阐释房价变动对主观地位评价的影响,并基于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使用面板有序Probit模型分析房价上涨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高房价会导致居民主观地位评价下降,且对于男性、农户和城镇居民的影响更强;婚姻匹配和相对消费都是房价影响主观地位评价的重要渠道。
2021年04期 v.32;No.214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