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产业劳动密集度、产业发展与减贫效应研究

    汪三贵;胡联;

    基于1995—2007年全国和分省的农村贫困数据,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的效应,以及产业劳动密集度与不同产业发展减贫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发展对农村的减贫效应并不一致,一个产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影响着该产业发展的减贫效应大小。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贫困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促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2014年03期 v.25;No.147 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国际比较

    谢攀;李文溥;龚敏;

    当前,中国居民部门最终分配收入比重远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美、日、英初次分配呈现"大社会、小政府"的特征,再分配多向居民部门倾斜,而中国初次分配格局向政府部门倾斜,"建设型财政"的支出导向加剧了这一倾斜。在相近发展阶段,美、日、英三国劳动报酬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资本性收入比重缓慢下降,而中国则恰恰相反。这主要缘于微观上的要素比价扭曲,以及宏观上的政府对经济增长率及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追逐,导致政府职能转型滞后,形成了职能缺位,加剧了职能越位。未来应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着力矫正要素比价扭曲。

    2014年03期 v.25;No.147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宏观经济研究

  • 中国四大地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伯娜;殷李松;万春林;

    通过生物系统论研究方法,将地区劳动力市场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构建地区就业格局演变模型。对1979—2011年中国四大地区内外劳动力格局演变情况进行估计,以此为基础研究地区间劳动力格局演变状况,结果显示:30多年来,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格局已由初始的遏制(东部对中部、西部、东北的遏制)与共生(中部、西部、东北相互间的共生)向竞争(东部与中部、东部与东北、中部与东北间的竞争)与遏制(东部、中部、东北对西部的遏制)演变,最终形成"三极竞争、共同遏制"格局。遏制与共生格局向竞争与遏制格局的转变是从1995年开始,2004年基本定型,地区间劳动力格局的动态演变决定招工争夺战演进。

    2014年03期 v.25;No.147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基于SVAR-ABEKK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机制研究

    崔惠民;王书越;马涛;

    基于不确定性传导的视角,在SVAR的基础上构建非对称的BEKK(ABEKK)模型,重新考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国内通胀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阶矩方面,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冲击较大,并且能源分指数(CRBoil)、CRB粮食分指数(CRBfood)到CPI的价格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二阶矩方面,存在大宗商品价格向国内通胀的不确定性溢出效应,但CPI来自CRB能源与CRB粮食不确定性的冲击相比于CRB原料更为深远。而国内通胀的不确定性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溢出较为零散,仅当国内价格上涨时,能对CRB粮食与CRB能源带来非对称的不确定性冲击。

    2014年03期 v.25;No.147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产业经济

  • 去工业化、再工业化与经济服务化——产业联系的视角

    张月友;刘丹鹭;周经;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再工业化",其高服务业比重还能继续得以巩固。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的愿望很难实现。

    2014年03期 v.25;No.147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三农问题

  • 欠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安置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彭长生;

    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徽省6县44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选择新型农民社区安置点的比例近6成,选择集镇集中安置点的比例仅为12.4%。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户主的健康状况、家庭承包地数量、是否在城镇中拥有住房、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村庄与镇政府的距离对城镇住房安置模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的年龄、就业地点、非农就业、收入分化对城镇住房安置模式选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健康状况越差、承包地数量越多、在城镇中拥有住房、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村庄距离镇政府越远的农民,选择县城或集镇获得住房安置的意愿越强,而年龄越大、在省外工作、从事非农就业和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选择在家乡村庄附近获得住房安置的意愿越强。

    2014年03期 v.25;No.147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契约型农产品渠道中私人关系对交易关系稳定性的影响

    田敏;张闯;夏春玉;

    依据本土人际关系理论,实证检验国内农产品渠道中龙头企业边界人员与农户的私人关系对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冲突以及交易关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私人关系可以降低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冲突和农户违约倾向,提高农户续约意愿,而且私人关系会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交易关系稳定性:一是私人关系直接影响农户的违约倾向和续约意愿;二是私人关系通过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冲突这一中介作用影响农户的违约倾向和续约意愿。

    2014年03期 v.25;No.147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 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纳意愿实证分析——以安徽省40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

    储成兵;李平;

    利用安徽省7个县市402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纳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除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采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意愿影响不显著外,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环保意识、风险偏好类型、农业信息的获取、与其他村民的交流频率、培训、贷款的可获性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纳意愿。因此,提高户主的文化程度,建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机制,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拓展农户信息获取的渠道等对提升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纳意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014年03期 v.25;No.147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贸易经济

  • 中国物流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偏向选择

    欧阳小迅;黄福华;

    以包含环境特征变量的非参数前沿面分析方法为研究框架,根据2000—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物流业相关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各地区物流产业技术进步指数,提出技术偏向选择的判定方法,并以此对中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偏向(类型)进行估算。研究发现:未考虑环境特征变量的物流技术进步指数被低估了约16.5%;中国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较明显,但从2010年开始呈现出有所缩小的态势;物流产业中人力资本水平和所有制结构未来可能成为影响物流技术进步地区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各地区物流技术偏向选择的路径大体相同,均经历了由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向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转变。中国物流产业中已经开始出现资本深化的趋势。

    2014年03期 v.25;No.147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公共经济与管理

  • 中国公共服务均等性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

    卢盛峰;周洋;

    基于1989—2009年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八次微观居民户及社区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公共服务均等性状况,并对居民公共服务机会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公共服务平均供给水平在1989—2009年间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公共服务机会在地区间、城乡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都呈现出显著的不均等性特征。进一步的分析检验发现,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城乡户籍和地区因素都是导致居民公共服务非均等的重要原因。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需要强化直接针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民生性服务提供,也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来均等化城乡及地区间财力水平。

    2014年03期 v.25;No.147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地方财政自给与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门槛分析

    曾明;华磊;刘耀彬;

    基于"均等化平均标准"的概念和官员行为理论从理论层面阐释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影响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用的作用机理,以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为门槛变量,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从财政自给的视角实证考察1994—2012年中央转移支付与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条件地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存在着三门槛效应,其均等化效用随着地方财政自给能力的提升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低下是导致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增强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2014年03期 v.25;No.147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公共部门就业规模——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郑尚植;

    基于1994—2010年省级数据,建立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和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考察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对公共部门就业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的公共部门就业规模并非呈现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总体来看,经济增长与公共部门就业符合瓦格纳法则,经济增长促进了公共部门就业水平的提高,但是两者之间在散点图上呈现为抛物线形态,即存在一个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在此点之前,经济增长对于公共部门就业的影响为正;而在此点之后,经济增长对于公共部门就业的影响为负。

    2014年03期 v.25;No.147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金融研究

  • 中国利率市场化阶段利率规则探究——基于对泰勒规则的扩展

    江春;陈永;

    一般认为具有"前瞻性"假设的泰勒规则是适合描述中国利率政策的规则,然而基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证明这一假设并不可靠,"后顾性"的泰勒规则应是对中国利率规则的更好描述。通过构建基本、封闭和开放框架下三组模型,在预期、当期和滞后的时间维度上,系统地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具体形式进行研究,发现仅考虑通胀和产出因素的基本模型不足以模拟中国利率的决定,后顾性的开放框架模型是对中国利率政策的最佳描述。

    2014年03期 v.25;No.147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理论拓展与实证——基于中国国情

    刘惠好;李蔚;苏振天;

    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OEM)理论框架下对一国经济增长影响实际汇率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拓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政府支出以及相对货币供给量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劳动生产率是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政府支出增加推动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2014年03期 v.25;No.147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非贷款业务能够节约一级资本吗?——基于中国大陆108家商业银行的分组面板数据

    王琼;刘亚;

    传统观点认为,银行的非贷款业务风险较低,种类丰富,故而有利于节约一级资本,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以中国内地108家商业银行2006—2012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非贷款业务规模与一级资本充足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不仅不能起到节约一级资本的作用,反而还会拉低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15%的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

    2014年03期 v.25;No.147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经营管理

  • 集团研发战略一致性与研发协同关系研究——沟通机制的调节作用

    陈志军;徐鹏;王晓静;

    利用165份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研究集团研发战略一致性对研发协同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团研发战略一致性有利于促进母子公司间、子公司间和公司内部的研发协同;考察沟通机制的调节作用发现,沟通机制会弱化研发战略一致性对母子公司间研发协同、子公司间研发协同的正向影响,而在研发战略一致性与公司内部研发协同的关系中调节作用不显著。

    2014年03期 v.25;No.147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 横向并购的单边效应模拟分析——以东航并购上航案为例

    余东华;刘滔;

    以东方航空公司并购上海航空公司为例,分别使用结构分析方法和模拟分析方法评估横向并购的单边效应。研究发现,尽管航空客运市场的集中度较高,有可能会出现滥用市场势力的单边行为,但是东方航空公司与上海航空公司的重组合并带来的效率提升抵减了其合并可能产生的价格上涨效应。

    2014年03期 v.25;No.147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企业垄断程度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徐洁香;邢孝兵;

    在垄断利润是企业创新投入唯一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垄断程度较低企业的创新投入会受到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因此,企业的创新投入会随着其所获垄断利润的增加而增加。利用中国工业行业2004—2010年面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利润率对研发投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而,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是解决中国企业创新投入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4年03期 v.25;No.147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财务与会计

  • 风险投资参与视角下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

    谢赤;梅胜兰;

    基于风险投资参与视角,探讨风险投资参与及其特征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前10大股东中含风险投资的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概率较低,表明风险投资并不热衷现金股利分配;风投持股比例越高,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越低,说明风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派现"现象;与风投持有非流通股的上市公司相比,风投持有流通股的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水平较低;与风投为非联合投资的上市公司相比,联合风投的上市公司所分配的现金股利水平较低。

    2014年03期 v.25;No.147 1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