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

  • 基于中国实时数据的产出缺口估计及其修正——兼论中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预测关系

    郭红兵;陈平;

    基于1994Q1-2008Q4的数据并分别利用三次趋势和HP滤波两种模型方法估计中国的实时、准实时和最终产出缺口,分析显示,这一时期中国的产出缺口遭受了较大而且高度持续的修正,说明中国的实时产出缺口和基于事后修正数据估计的产出缺口有很大不同。进一步比较实时产出缺口和最终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预测关系,发现实时产出缺口的通胀预测表现显著好于最终产出缺口。由于货币政策决策总发生在"实时",不能等待事后产出缺口等数据信息的修正,因此,区分实时数据和事后修正数据对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而言可能就十分重要。

    2010年06期 v.21;No.126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布演进特征——基于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省域区域视角

    陈立中;

    基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数据,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onteCarlo模拟技术,估计了1987—2008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及其演进特征。结果发现:(1)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布演进特征看,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呈扩大趋势,基尼系数由0.17上升到0.33,增长近一倍,但没有观察到普遍和持久的两极分化现象(双峰分布);(2)在12个代表性省(区、直辖市)中,以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分类,广东属于平等发达型,湖南、四川、宁夏和广西属于不平等落后型,急需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3)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收入增长相对较慢,不平等现象相对轻微。

    2010年06期 v.21;No.12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贸易经济

  • 生产性服务业崛起背景下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中国236个样本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顾乃华;夏杰长;

    在生产性服务业崛起的背景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236个样本城市2003—2007年间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检验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在中国的存在性。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对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形成挑战,改变了服务业比重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随着服务业比重提高,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在缩小;服务业比重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服务业比重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会弱化。

    2010年06期 v.21;No.126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中国地区物流匹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欧阳小迅;黄福华;

    以物流产出距离函数为分析框架,提出并定义物流匹配效率的概念,运用中国30个省市地区1999—2008年相关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非参数的生产前沿面函数模型,对中国地区物流匹配效率进行全面测算,同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间物流匹配效率的差异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整体效率并不高,物流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中国东、中、西部的物流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依次降低,且差异明显;在物流匹配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地区人均资本、所有制结构、物流业人力资本质量及专业化程度表现出显著正效应。实现物流匹配效率的提升,必须在持续投资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的完善及配套资源的及时跟进;深化产权结构改革,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物流企业的联合与并购,积极推进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2010年06期 v.21;No.126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基于产业控制力视角的中国零售业安全评估

    王水平;

    外商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控制实现的。当前,国内各界对中国零售业安全的担忧起因于外商投资在华扩张所带来的极大冲击。对零售业的市场控制力、股权控制力、外资来源国集中程度、主流业态被外资控制程度等四个方面的实证测评表明,目前中国零售业的自主控制力因外商投资扩张正在快速减弱,中国零售业的安全水平已处于"基本安全"的下档。因此,应尽快调整零售业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以防范外来风险。

    2010年06期 v.21;No.126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三农问题

  •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

    田野;赵晓飞;

    以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被调查地区的农民进行满意度评价。研究表明: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投入、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交通状况和干部作风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有无孩子上学的农民在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来源、不同家庭人口的农民在满意度上差异明显;农民满意度总体水平偏低,但农民对惠农政策、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经济收入、交通状况和干部作风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2010年06期 v.21;No.126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工业反哺农业的组织创新路径研究综述

    张益丰;刘东;李月强;

    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终目标是使农业借助"反哺"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外力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企业作为农业建设的突破口,以向规模化农业企业提供针对性"反哺"来支持现代农业保障了反哺的成效;而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村微观组织架构来规范农业企业行为,为保障农户利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新农村建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

    2010年06期 v.21;No.12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国际经济研究

  • 美国经济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的国际传导机制分析

    冯永琦;

    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经济波动必然会对其它国家产生影响。利用1999—2009年的季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以及H—P滤波分析法,研究发现: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对中美经济波动经过半年的传导时滞后,会有明显的传导作用,并且大约持续一年半左右,之后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对中美经济波动的传导作用会有一年的传导时滞,之后会有为期半年的传导作用,但其传导作用明显低于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传导作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中美经济波动的传导作用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不显著。

    2010年06期 v.21;No.126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国际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明娟;邢孝兵;张建武;

    构建一个扩展的劳动力需求动态计量模型,并利用系统GMM方法对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检验国际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出口、国内需求对制造业就业有显著正的影响,出口的就业影响效应大于国内需求;进口渗透以及出口导向引起的生产率变化对就业有消极作用,但都不显著;劳动力市场刚性对就业有显著影响。

    2010年06期 v.21;No.126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危机干预与新特征保护主义

    王中美;

    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所采取的大量危机应对政策,都具有歧视性和保护主义的特征。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此次保护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更多的是一些"国境内的壁垒";情况非常复杂,施加国和受害国阵营难分;多部门多产品受到影响;广泛运用非传统保护措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国家干预高潮,是促成此次保护主义盛行的直接原因之一。这样的趋势可能在此后数年仍然会延续。

    2010年06期 v.21;No.126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公共经济与管理

  •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水平测度与制度阻碍

    刘蕾;

    借鉴保险精算方法,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地方新农保制度下参保者所获得的替代率水平。结果显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替代率水平相差较大,主要源自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资金运行模式设计下政府财政补贴、企业和集体缴费责任差异。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有赖于增加新农保制度的社会统筹,强化财政补贴责任,以及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划分。

    2010年06期 v.21;No.126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金融研究

  • 汇率水平与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邓永亮;

    运用EGARCH模型求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量度,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协整检验并主要运用脉冲响应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民币升值主要是通过降低进口中间产品的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在中国并不显著,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效果有限;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010年06期 v.21;No.126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周光友;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电子货币为视角,将电子货币引入存款货币创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电子货币在放大货币乘数的同时也使其稳定性下降,因此,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从而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

    2010年06期 v.21;No.126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投资者法律保护与终极所有权结构关系研究

    毛淑珍;刘志远;乐国林;

    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投资者法律保护与金字塔结构下终极所有权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越低,控股股东越有动机以较少的现金流投入来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以便于通过财富放大效应进行掏空和寻租来谋取控制权私利;但是,当企业由国有企业控制而非民营企业控制时,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所有权分离度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敏感度降低,原因在于,在当前转轨经济阶段,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公有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替代性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2010年06期 v.21;No.126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公平披露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基于市场流动性变化的实证研究

    朱爱萍;

    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考察盈余公告前后市场流动性变化来检验中国深交所2006年颁布的公平披露政策的实施效果。考虑到指令驱动市场和报价驱动市场的不同,除了利用买卖价差指标外,还运用交易频数等反映市场交易活跃度的变量从市场微观结构对市场的流动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公平披露政策实施后,盈余公告前市场交易活跃度和买卖价差下降了,这说明公平披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2010年06期 v.21;No.126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经营管理

  • 产权、政治关系与房地产企业融资

    罗党论;黄向;聂超颖;

    以2002—2006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产权与政治关系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同时受到所有制及政治关系的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政治关系能对其融资产生有利影响,但这也只有在民营房地产企业中表现才显著。这说明,民营房地产公司的政治身份更能提高其取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在金融业发达的地区,政治关系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影响小于金融业欠发达的地区。

    2010年06期 v.21;No.126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后股权分置背景下CEO更换与投资者保护:动因及效应研究

    张宏亮;崔学刚;

    以中国后股权分置为背景,从公司业绩角度研究引起CEO变更的原因及其变更的业绩效应和价值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亏损及会计收益下降会显著地带来CEO的变更,而盈利企业在业绩下降时CEO变更的敏感性更强。同时发现,CEO变更具有较强的价值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对会计业绩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对亏损企业来说,其业绩效应和价值效应都非常显著,且远大于盈利企业。

    2010年06期 v.21;No.126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安徽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兰玉杰;王春凤;

    以安徽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董事会规模、董事薪酬与董事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积极作用;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与董事变更对公司绩效影响不显著;过多的董事会会议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2010年06期 v.21;No.126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财务与会计

  • 社会责任、信誉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

    刘建秋;宋献中;

    信誉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在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中发挥了价值传导的中介作用。社会责任通过信誉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和协同作用过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创造和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财务绩效的优化使企业具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信誉资本投资,反过来又可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开展。

    2010年06期 v.21;No.126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职业声誉、信息质量与信息吸收效率

    吕伟;

    中国的审计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大量声誉差异较大的审计事务所,这为研究声誉机制如何为企业带来价值提供了特殊的制度环境。从证券分析师视角出发,以"四大"作为高职业声誉事务所的代表,研究结果发现:聘用"四大"审计的企业,分析师预测精确度较高,预测分歧度较低。这表明聘用高职业声誉的事务所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降低了投资者对企业内部价值相关信息的分歧,提高了市场对信息的吸收效率。上述结果为研究声誉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2010年06期 v.21;No.126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经济法制

  • 会计师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对中国大陆会计师监管制度的启示

    周恺;

    美国参众两院于2002年7月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堪称美国70年来最大的法制变革,并引发世界许多国家会计师职业监管机制的又一次革命,在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备的行业协会的自律或自治管理,完善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自我管理体系,确立了会计师的自我道德约束,逐步强化了会计师的独立性。分析美国、欧盟、日本及台湾地区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的架构和特点,以及会计师行业自律组织的运作与规范,并从中得到启示,将有助于中国大陆注册会计师法的修正及会计师职业监管机制的完善。

    2010年06期 v.21;No.126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