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

  • 工资的本质:工人占有并行使企业个体间接物质产权的报酬

    贺春红;

    从产权交易角度考察,工人是将劳动力(产权)租赁(而非卖)给企业,以换取企业的个体间接物质产权(含工资索取权),而不是工人单方面向企业转让劳动力(使用权),以取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工资)。每位工人都占有企业的个体间接物质产权,只是其份额有差别。工资的本质是工人占有并行使企业个体间接物质产权的报酬,工资主要取决于工人行使个体间接物质产权的实际绩效,受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工人行使个体间接物质产权行为与结果的影响。

    2010年05期 v.21;No.125 1-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环境污染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分析

    黄菁;

    从分析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出发,运用联立方程的估计方法对中国2003—2007年的278个城市的环境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假说在中国城市似乎成立,但是不同污染物的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影响机制。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可能比较复杂,需要注重各行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环保投资对于工业废水和工业SO2的减排作用非常显著。然而,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远不足以遏制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未来仍然需要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以有效减少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2010年05期 v.21;No.125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传统产业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吗?——基于27个产业的实证分析

    山社武;刘志勇;张德生;

    不少学者认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中国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然而,该观点是否正确,尚缺乏必要的实证检验。通过对1993—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7个产业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未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得以维持:一方面,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绝对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且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大部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成本优势已经丧失。这表明,劳动力自由流动并非是导致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外移乏力的根本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产业区域转移的规模不足。

    2010年05期 v.21;No.12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区域经济研究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度

    千慧雄;

    区域经济完全一体化的各成员的产出份额在理论上应服从Zipf分布,各成员产出份额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的距离则可以用来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实证分析表明,1978—2008年间,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一体化过程,并且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经历了"制度变迁推进型一体化"、"制度与市场角力型一体化"和"市场推进型一体化"三个阶段。

    2010年05期 v.21;No.125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国际经济研究

  • 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顺差影响研究

    项松林;

    在最优跨时消费的基础上,建立国际货币政策影响贸易收支的短期和长期理论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中国1979—2008年的贸易收支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元的过度发行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短期内,使用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平衡中国贸易收支的作用较小;消费不足不能解释中国长期的贸易收支问题,长期的贸易收支是最优跨时贸易的结果,体现出中国与其它国家贸易的互补性、互利性。

    2010年05期 v.21;No.125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中国的自然人外移带回了FDI吗?——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

    马凌远;

    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检验自然人流动对于中国FDI流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中国自然人移动的总的存量,还是各项分指标对中国的FDI流入均具有积极的效应。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人移动中,技术型自然人相对于非技术型自然人来说会带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更多的FDI。因此,进一步扩大自然人外移规模,有选择性地对不同国家输出相应类型自然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FDI的发展。

    2010年05期 v.21;No.125 40-4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要素、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方式的演变

    生延超;

    技术能力决定了后发技术赶超的成败,而技术能力又是由企业要素所决定的。通过拓展的A-J模型,建立基于技术能力的后发技术赶超方式演变模型,比较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绩效后发现:企业的技术赶超方式是随着企业的要素和技术能力而变化的,当要素有限、技术能力参数较低时,企业应该采取模仿创新的技术赶超方式;当要素和技术能力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企业可以采取合作创新的赶超方式;只有要素和技术能力上升到较高的程度时,企业才有可能实施自主创新的赶超方式。

    2010年05期 v.21;No.125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的劳动需求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转移承接国的视角

    杨文芳;方齐云;

    从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角度,借鉴Falk等提出的标准劳动需求方程模型,基于中国2002—2007年25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劳动需求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促进了劳动需求总量的增长,但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行业和出口导向型行业的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劳动需求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进口替代型行业的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存在负面效应。因此,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行业就业壁垒和促进人力资本升级是中国深化国际分工的关键所在。

    2010年05期 v.21;No.125 55-6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三农问题

  •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研究

    何启志;

    基于GED分布,在多种GARCH类模型族假设下,实证研究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对数收益率的均值和波动性。以此为基础,利用VaR模型、ES模型以及后验检验方法计算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性风险比较大;国际农产品市场中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于正态分布下的可能性;2005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性风险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中国要密切关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并提前做出预测,以避免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造成过大的影响。

    2010年05期 v.21;No.125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激励因素对落后地区村干部的激励效果及其排序——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

    郭斌;王征兵;宁泽逵;

    针对村干部积极性的激励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研究村干部各激励因素的激励效果及其顺序。研究表明,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代表的落后农村地区,对村干部积极性有着主要影响的因素按照激励效果大小排序依次为:制度、工资(发展机会)、权力以及上级工作压力四方面。落后农村地区对村干部的激励政策应重点放在保障村干部工资兑现率以及适度提高工资水平上,并加强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和规范化村治。

    2010年05期 v.21;No.125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公共经济与管理

  • 行政垄断行业的判定及改革

    丁启军;

    涉及市场竞争失灵、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行业,国家通过行政性进入壁垒维护垄断者的垄断地位,这些行业就是所谓的行政垄断行业。行政垄断对国有化比重、行业集中度、垄断行为、产业利润率及价格规制等5个指标产生影响,以这5个指标为基础,综合运用二维分析法、综合加权排序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行政垄断行业的判定工作。根据判定结果,强势行政垄断行业就有9个。行政垄断行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其改革才困难重重;在中央政府决心改革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和提高规制效率是改革的两条基本思路。

    2010年05期 v.21;No.125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制度化调整:长周期、固定式

    余显财;

    免征额的调整应该是一种科学的公共决策行为,而非受公众舆论影响的产物。从免征额自身的特点来看,它体现的是税收对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注,国外一般通过指数化、税收负担家庭化等方式来予以实现。在这种基本原则指导之下,结合我国国情,现阶段免征额宜采用固定式,但适用期依累计通货膨胀水平而定的方式;同时,宜依据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分设免征额,并借助已经地方化的可于税前扣除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来平衡税负的地区差异。

    2010年05期 v.21;No.125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的实证研究

    李一花;董旸;李秀玲;

    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事关政府增收与居民减负之间的矛盾。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分为现实收入能力和潜在收入能力两个层面。中国个人所得税现实收入能力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潜在收入能力逐年激增,其中地上经济提供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约占9/10,地下经济提供的收入能力约占1/10。但个人所得税的流失率也从2000年的28.77%增加到2007年的52.0%。究其根源,信息不对称、征管权和收入归属权不匹配、税制的低效和纳税人遵从率低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010年05期 v.21;No.125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金融研究

  • 金融市场发展对中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检验

    钟娟;张庆亮;

    金融发展水平对提高技术吸收能力至关重要,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利用中国1983—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金融发展水平与FDI技术溢出效应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联假设出发,研究金融发展水平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FDI确实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并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而FDI技术溢出存在显著的金融发展"门槛效应"。

    2010年05期 v.21;No.125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国际资本流动、价格波动和宏观经济增长研究

    陈健;

    基于1998—2008年全球多样本国家宏观季度数据,对国际资本流动状况从相对实体经济发展角度做了考察,总体而言,国际资本流动呈加速上升趋势。基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模型的分析表明: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典型的"自我强化"特点;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具有相对更大的波动性;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加速流动环境下,利率在刺激全球经济增长和调控价格水平中的作用已经变得非常有限。

    2010年05期 v.21;No.125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分析——兼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

    杨书怀;

    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7—2009年深沪两市A股年报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分析,从一个侧面检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效果。实证结果显示,信息公平披露规则的效果并不明显,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仍然存在。因此,应尽快制订《办法》的配套措施,建立内部知情人定期报告制度;加强自愿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引入信息质量评级制度;积极培育证券分析专业机构,形成基于市场预期的业绩预告比较基准。

    2010年05期 v.21;No.125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经营管理

  • 基于改进多属性群决策的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研究

    杨昌辉;梁昌勇;

    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与方法的转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针对经营者选择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分析。在经营者能力信号传递研究基础上,引入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的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权重模糊差异对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利用改进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对候选经营者进行能力评估与选择,并通过一个实例演示该方法的决策过程。

    2010年05期 v.21;No.125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股权结构与企业集团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

    陈志军;薛光红;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选取中国181家上市集团公司2006—2008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企业集团的股权结构与多元化程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多元化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国有股比例和集团公司多元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多元化程度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010年05期 v.21;No.125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知识基础论与营销能力:一个理论述评

    焦晓波;郭朝阳;

    营销能力是战略营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销学者们提出了基于知识的营销能力概念,分析了市场驱动型组织的市场感知能力和顾客联系能力,提出了营销能力层级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作用,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5期 v.21;No.12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经济法制

  • 实质课税原则的制度实现——基于企业所得税法文本的考察

    张晓婷;

    实质课税原则主张根据纳税人的某一行为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外观形式,决定是否及怎样课征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所得税法解释和适用的基本原理。实质课税原则秉承实质理性,不受制于行为的经济外观和法律形式,体现税负公平与实质正义,与税收法定主义内在契合。实质课税原则是企业所得税法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从仅有隐约体现实质课税理念的单一条款,发展到全面贯彻实质课税原则的法条群,充分展示企业所得税法的精进路径。

    2010年05期 v.21;No.125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外资非正常撤离法律对策的探讨

    高凛;

    外资非正常撤离是指未履行在中国的纳税和清算义务的外资退出行为。频繁发生的外资非正常撤离,不仅给中国相关利益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稳定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外资撤离,但从深层次角度分析,地方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财政"却是外资非正常撤离的根本原因。在客观认识外资非正常撤离原因的基础上,有必要研究应对外资非正常撤离的法律对策,包括完善和建立外资信用机制、监管清算机制、紧急联动机制、法律追究机制等行之有效的补救机制,减少外资非正常撤离的负面影响,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法律体制。

    2010年05期 v.21;No.125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