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

  • 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与消费过度敏感性——1985—2008年的经验数据

    骆祚炎;

    实证分析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1985—2008年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不低于67%。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薪收入占绝对主体,财产性收入低,资产财富效应微弱;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不高且不断下降。为了缓解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扩展城镇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根本途径。为此,应该提高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降低生产税税率,采取措施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抑制住房价格等过快增长。

    2010年02期 v.21;No.12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试论当前宏观调控的几个问题

    吴妍妍;

    本轮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资本主导、以美国美元霸权为支撑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趋利避害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大问题。区域间产业发展政策为:东部沿海成熟城市群在先发优势下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爬升,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全力承接产业转移,继续保有巨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汇率政策应保持盯住美元基本稳定,人民币内在价值实施跟随性缓慢贬值,或者对美元一定幅度升值后较长时间稳定,努力减少汇率上升对制造业的打击,同时不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货币政策应重点关注在全球宽松的流动性条件下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问题。

    2010年02期 v.21;No.122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区域经济研究

  • 产业圈层布局与区域差异化发展

    李景海;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单一地区需求导向决定的围绕城市群的产业圈层集聚布局,可以实现获取市场和节省成本的需要,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扩大,从而形成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带来的区域发展追求市场范围,区域之间必然面临激烈竞争和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产业圈层布局和区域差异化发展。

    2010年02期 v.21;No.12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催生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张会恒;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由"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两部分有内在联系的内容组成。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保障是"试验",以自主创新为突破点实现安徽的跨越发展是目标。因此,综合配套改革对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发挥着保障作用。但是,由于存在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差异、地方政府官员对改革带来的政治风险的规避等原因导致了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不足,使得试验区的工作重点还在自主创新,而综合配套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推动。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就不能实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目标。为此,提出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差异、完善官员评价和遴选机制等政策建议。

    2010年02期 v.21;No.122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产业经济研究

  • 房价与地价之争的理性思考

    王岳龙;张瑜;

    针对目前社会上关于房价与地价之间沸沸扬扬的纷争,在对各方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后直接研究房价对地价的弹性。研究认为:地价是一种需求价格,如今的高地价是由于高房价而产生了对土地强烈引致需求的结果。而房价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由于容积率的调节作用,使得短期内地价对房价不产生明显影响,房价更多地与楼盘所处的区位、面临的经济形势等经济基本面因素有关,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一组关于2006年至2008年间,全国105个城市536个楼盘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支持。住房供给的空间垄断、异常旺盛的住房需求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是导致房价飚升的最主要原因。

    2010年02期 v.21;No.122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基于空屋链模型的住房市场过滤过程实证分析

    张娟锋;张丽娟;刘洪玉;

    供求结构失衡与中低收入者住房难是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住房市场过滤机制具有缓解供求结构矛盾的作用。通过构建城市住房市场的空屋链模型,利用杭州市270户家庭调查数据,对城市住房过滤现象与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杭州住房市场存在过滤现象但不明显,住房等级与住房过滤效果具有正向的变动关系,高等级住房能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住房机会。空屋转移多发生在同级内部,各等级间的空屋转移不显著。

    2010年02期 v.21;No.12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国际经济研究

  • 中国与欧盟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的实证研究

    燕春蓉;张秋菊;

    运用贸易强度指数和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测算1999—2006年间中国与欧盟新老三成员国的贸易互补程度和贸易竞争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欧盟整体的贸易密切程度近年来都在逐步上升,但是与欧盟的贸易还有很大的潜力,其中与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潜力大于与欧盟老成员国的贸易潜力;近年来中国与匈牙利、捷克、德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与德国的出口竞争程度上升得最快。

    2010年02期 v.21;No.122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三农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考察

    冯宇;李政;

    农民土地权益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情况的直接反映。狭义上的农民土地权益主要包括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基于"产权结构—要素流动"的理论分析模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政策变革下的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本质上也就是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逐步实现的过程。

    2010年02期 v.21;No.122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基于农民异质性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以江苏泗阳县X镇为例

    张三峰;杨德才;

    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农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异质性特点,通过分析江苏泗阳县X镇的案例,研究发现:将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土地分散经营对农业规模效益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使农民在互相信任的环境中通过"干中学"、接受集中培训等方式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因此,政府应推动土地流转并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组织。

    2010年02期 v.21;No.122 52-5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生产合作与假农资侵害规避:一个农户博弈的理论解释

    徐德云;

    由于在分散经营的农户群体中存在卖假农资的相对利益,销售商就会在这个群体中出售假农资,虽然法律能够惩治,但不能有效杜绝。加入生产合作组织能够完全消除这种相对利益,购买到真农资,规避了假农资侵害的风险,不需要进入法律诉讼环节。所以加入生产合作组织达到了制度变迁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010年02期 v.21;No.122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公共经济与管理

  • 中国能引入横向财政平衡机制吗?——兼论“对口支援”的改革

    王玮;

    德国财政平衡体制的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实行分级财政体制的国家都适合建立横向财政平衡机制,它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特定的前提条件,而中国现阶段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对口支援"具有显著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特征,尽管它在加快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毕竟只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方法,而且其横向财政平衡效应也并不显著。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需要对"对口支援"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革方向是将其定位为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不宜继续扩大规模和使其常态化。

    2010年02期 v.21;No.122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分析

    田发;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会影响到各地区财政能力均等化水平,进而影响到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研究表明,从总体效应看,转移支付起到一定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果,但各地区财力差异仍然很大;从分项转移支付效果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最强,专项转移支付次之,税收返还效果最差。应通过调节转移支付的地区分配结构与建立均等化转移支付体系来提升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水平,以促进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0年02期 v.21;No.122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基于复杂性科学管理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熊学兵;

    公共管理熵(PM熵)就是熵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之中,研究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无序、信息不畅、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导致公共管理内耗、效力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目标偏移或错位、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整个公共管理系统衰退等。公共管理熵是决定公共管理系统不力或失败的根本原因,要确保公共管理系统成功,就应延缓或降低"熵"增并强化"负熵"的流入。

    2010年02期 v.21;No.122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金融研究

  •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变动及压力释放效果研究

    万超;靳玉英;

    根据汇率变动的压力来源,引入包括名义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利差、通胀水平差、远期升贴水、双边贸易差额等在内的六个因素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综合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压力来源。结果显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除了在汇改之初小幅下降外,在其他考察时间段内基本都表现出明显的升值趋势,且各个阶段的汇率走势和压力源贡献分解也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2010年02期 v.21;No.122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基金投资风格一致性及其对基金绩效的影响

    李学峰;徐华;李荣霞;

    以2004年2月27日之前上市的29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为样本,采用RSA风格分析方法,对投资风格进行静态分析和滚动分析,并设计投资风格一致性指标,考察中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实际投资风格,以及投资风格一致性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实际投资风格与其所宣称的投资风格不匹配;在行情上升阶段,投资风格一致性高的基金绩效优于投资风格一致性低的基金,而在行情下降阶段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2010年02期 v.21;No.122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体制变迁下的中国企业部门货币需求研究

    张浩;杨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部门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中国货币需求的重要主体。回顾体制变迁中中国企业部门货币需求的变化及特点,构建企业部门货币需求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部门的长期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企业总产出,但金融市场波动、贷款利率、产业结构都会对企业部门短期货币需求的波动产生显著影响。

    2010年02期 v.21;No.122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基于声誉约束的民间金融组织风险及其防范

    李富有;匡桦;

    从民间金融组织发起者和参与者间博弈角度进行的分析表明:参与者会基于发起者的资金回报承诺、发起者本人的信誉和相应的法律约束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投资;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发起人违约成本减少、违约收益增加使得发起者放弃声誉而导致民间金融组织风险爆发;在极端情形下,民间金融组织继续运营的最低限度依赖于市场在未来对违约者的惩罚,而这一惩罚不能低于发起者违约而获得的本应属于参与者参与组织的本息之和。

    2010年02期 v.21;No.122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经营管理

  • 大股东代理与上市公司信息欺诈

    曾庆生;胡广运;

    与已有研究忽视不同类型信息披露违规的动机差异而将它们混为一体的做法不同,选择一个相对"干净"的信息欺诈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信息欺诈的影响因素。统计发现,69%的公司信息欺诈内容涉及关联交易事项,且绝大多数是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公司信息欺诈可能性越大;民营控股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容易发生信息欺诈;而董事会特征、地区市场化进程等治理指标则与信息欺诈无关。因此,信息欺诈案例表明,大股东的控股比例越低,大股东的代理问题越不容忽视;在外部治理环境不改善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民营化未必能降低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

    2010年02期 v.21;No.122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终极产权、控制权结构和股利政策

    王毅辉;李常青;

    以2004—2007年超过45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终极产权的视角剖析了终极控制人及其控制权结构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终极产权性质及其对应的控制权结构是目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终极控制人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比例,对股利支付的可能性和水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2010年02期 v.21;No.122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企业声誉、两级信任与组织间关系

    高维和;陈信康;任声策;

    以在华外资企业采购为视角,从组织间两级信任出发,以关系投资、协同和响应为落脚点,提出并检查了全新的中国本土企业关系管理思路。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公平和可信对组织间信任具有正效应,而创新、公平和可信则显著影响人际信任;组织间信任和人际信任均显著影响关系质量;在环境不确定背景下,组织间信任和人际信任可以有效规避环境波动,确保组织间关系的长期和稳定发展。

    2010年02期 v.21;No.122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金融危机背景下沿海地区人才回流与中西部中小企业人才战略

    霍圣年;白林;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沿海地区的许多企业岗位需求减少、人才供求关系失衡。而中西部中小企业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岗位需求和人才供求状况变化不大。这种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对比差异导致沿海地区人才"回流"渐成趋势。中西部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人才回流的机会,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低成本地引进企业所需人才,进一步赢得人才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

    2010年02期 v.21;No.122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财务与会计

  • 缘起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会计争论之探——兼以金融机构的视角

    于富生;陈琼;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强烈争论对公允价值来说是一个挑战,其关乎到公允价值能否继续使用及推广。回顾已有的研究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争论是源于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目的的混淆。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对盯市会计①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可以理解,但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所用的公允价值会计并不只是由盯市会计方法确定,将这种关注同样施加给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合理,还有待于实证检验。虽然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并不清楚,可公允价值会计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争论的因素。分析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态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对公允价值会计争论的理解。

    2010年02期 v.21;No.122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政府干预、负债融资和实体经济在衰退期的价值波动——以次贷危机冲击下的上市公司为例

    闵亮;

    以次贷危机冲击下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分组统计的方法,检验了负债融资与其价值波动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加速器在我国微观层面存在,即负债融资水平越高,上市公司在宏观经济衰退时期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在控制了负债因素后,政府干预对于控制人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影响不同:政府干预减弱了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价值波动,加强了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价值波动。而且政府干预越多的地区,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与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价值波动的差异越明显;政府干预较少的地区,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与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价值波动差异不大。这表明,政府对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隐性干预存在。

    2010年02期 v.21;No.122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