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

  • 我国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分析

    罗小兰;

    文章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无歧视买方垄断下,实行最低工资能促进就业;完全歧视买方垄断下,实行最低工资对就业没有影响。此外,关于上海市最低工资与农民工就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有正作用。由此导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民工就业。

    2007年04期 No.10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

    马成文;张志平;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及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揭示了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7年04期 No.10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来源地差异视角

    何艳;

    文章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与国内资本异质,而且其内部因来源地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的外溢效应上。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的华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所有外资中最大,而来源于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外资的作用较小。

    2007年04期 No.10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三农问题

  • 农业污染防治的财政与市场补偿机制

    朱立志;章力建;李红康;

    农业污染防治的补偿机制涉及财政与市场两个方面。文章全面分析了农业污染防治补偿机制的内涵以及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被补偿者识别和补偿方式,为我国农业污染防治的补偿机制建设提供了决策参考。

    2007年04期 No.10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让股份制成为农地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年来国内农地制度研究发微

    赵振军;

    综观国内20年来关于农地制度的研究,意识形态限制和国情把握始终是制约研究进展的瓶颈。按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思想,实行国家与个体农民共同所有的农地股份制,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当前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而且兼顾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和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农地制度承载的多重社会功能,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土地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4期 No.106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贸易经济

  • 大国国内贸易需求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周怀峰;

    关于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却鲜有学者从国内贸易需求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以致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通过拓展国内贸易需求来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做法。文章探讨了国内贸易需求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机理,为拓展我国国内贸易,利用国内市场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寻求理论支持。

    2007年04期 No.106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

    李培祥;

    自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中国加强了与东盟农业领域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双方都把农业确定为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分工合作是国家之间经贸关系往来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为了减少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摩擦,加强经济贸易合作,中国有必要调整自己不够合理的出口产品结构。本文界定了农产品的范围并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而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2007年04期 No.106 39-4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李丽;杜凌;

    本文分别利用1983-2003年的年度数据和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文章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7年04期 No.106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财政税务

  • 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以甘肃为例

    刘凤伟;

    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利用甘肃省1994-2005年的分县数据,探讨了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接受地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能够起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在分配中向相对发达地区倾斜,导致财政转移支付在客观上起到了扩大地区差距的作用。

    2007年04期 No.106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地区间财力差异适度性模型及应用

    胡德仁;刘亮;

    本文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构建了地区间适度财力差异的数学模型,对河北省地区间财力差异适度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为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有效调节地区间财力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04期 No.106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方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王晓燕;

    针对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本文首次建立了模拟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运转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有效控制成本为前提对各种费用控制的改革方案进行了模拟和比较分析,为医疗保险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2007年04期 No.10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金融证券

  • 交易属性、治理能力与金融体系——关于金融体系结构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

    谢朝华;彭建刚;

    金融交易的达成只能是交易双方成本—收益原则的同时满足、金融交易的属性和金融交易治理能力的属性耦合的结果。现实中存在市场、中介和科层治理的结构关系正是金融供求"三重耦合"的结果。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资金供给方的效率是改变金融交易治理结构的主要方向,市场、中介和科层的效率差异可能改变交易治理的边界,从而决定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但不存在某种治理形式消亡的可能。

    2007年04期 No.106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隐性交易成本与资产定价——基于上证180指数成份股票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

    邓可斌;段西军;

    文章利用上证180指数成份股票的高频数据计算隐性交易成本,探讨其与资产定价的关系。发现:(1)隐性交易成本与换手率、规模和收益率都存在着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在股票收益率下降时期,隐性交易成本通过流动性深度成本间接影响股票收益率。(2)较之隐性交易成本,规模因素与换手率因素对收益率的影响有着更好的测度性。很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因素与流动性深度成本也有着显著相关性。(3)隐性交易成本与规模因素整体上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分段上的关系则很可能是凹函数与凸函数的组合。

    2007年04期 No.106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流动性交易行为与基金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肖奎喜;

    本文考察开放式基金由于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而产生的流动性交易行为及其与基金业绩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对单个基金认同程度很不一致,导致了对不同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差异悬殊;(2)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小盘基金,使得其流动性交易远比大盘基金活跃,小盘基金更容易被少数大额持有人操纵而从中牟利;(3)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与其申购率成正向关系,但与赎回率没有明显的负向关系;(4)国外学者的早期研究发现,投资者倾向于购买业绩好的基金,但却不一定赎回业绩差的基金,这种业绩—流量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我国基金市场同样存在。

    2007年04期 No.10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论风险投资的收益机制

    李建良;

    风险投资的收益机制是一种基于非对称、非充分信息的"合理预期的高收益"机制。风险投资合理预期的高收益来源于以转换的形式分享的被投资企业的"行业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以及基于这一基础条件和被投资企业管理素质而获得的"现值收益"和"透支收益"。

    2007年04期 No.106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安徽省区域间不同资本的分配研究

    潘庄晨;潘淑娟;周加来;

    为了解一省资本流动的运动趋势、深入研究省内资本的运动规律,必须先透彻了解省内资本分配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安徽省划分为沿江、皖南、皖北、皖中四大区域,对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影响省内资本分布的各个因素——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财政转移支付差异、信贷投放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四者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与问题做了系统研究,从而发现省内资本流动的一些趋势及特点。

    2007年04期 No.106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经济管理

  • 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公司绩效——基于配对样本的实证检验

    崔学刚;谢志华;郑职权;

    本文基于终极控制权理论考察终极控制权性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非保护性行业中,在控制公司规模、行业、上市地点、财务杠杆、治理因素以及上年度业绩的情况下,民营终极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业绩显著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在保护性行业中,国有控制权与民营控制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文提供了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公司绩效的系统性经验证据,对于继续进行民营化改革的政策制定与监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7年04期 No.106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高级经理人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关联性实证检验

    薛求知;韩冰洁;

    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的激励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的讨论上,本文根据中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本文考察了企业经营业绩与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高级经理人持股比例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与上市公司业绩、自身持股比例、公司规模、相对业绩比较及公司所属行业等因素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业绩与经理人年度薪酬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级经理人的年度薪酬还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007年04期 No.106 112-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企业家人力资本计量及其参与分配的研究综述

    兰玉杰;孙海燕;

    企业家人力资本计量及其参与分配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家人力资本计量及其参与分配计量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目前关于人力资本计量的方法还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上的困难导致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研究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割裂开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2007年04期 No.106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公司之间的成本控制:一个案例研究

    刘义鹃;

    本文通过介绍和讨论英国某零售企业如何突破公司边界,利用价值链中节点企业的成本信息,管理价值链上所有作业的相互依赖关系,建立作业成本模型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以达到成本控制的实践,说明公司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体谅关系取代过去与供应商之间的敌对关系,可以协调和管理供应链作业,实现成本控制,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从而提升价值链业绩。另外,本文还对在完整价值链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讨论。

    2007年04期 No.106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会计审计

  • 公允价值的内涵、本质、计量追求与运用关键

    王建刚;朱金一;

    本文在探讨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时期各国或组织的公允价值定义,并重点对FAS157的最新定义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广义的公允价值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界区的计量属性,狭义的公允价值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的计量追求是对经济收益的计量。根据效用价值理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效用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交换价值,两者都是一种价格的估计。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关键。

    2007年04期 No.106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书评

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