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

  • 环境管制、产品质量与企业收益——兼论污染罚金政策的使用效率

    许士春;何正霞;

    本文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政府环境管制成本函数、企业生产成本函数,研究了环境管制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的条件下,政府对企业征收污染罚金是不会让污染生产的企业退出市场的;(2)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时,会降低产品环境质量;(3)政府加大罚金力度会提高生产清洁产品企业的净收益,而降低生产污染产品企业的净收益,并且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比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高;(4)政府如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对清洁生产的企业予以激励,对污染的企业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创新弃权书的管制方式,否则即对其征收罚金,这样会使两类企业都进行清洁生产。这些结论表明政府对污染生产企业征收罚金时,重在引导教育并建立激励型生态补偿制度,注重政策的使用效率。

    2007年03期 No.10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环境管制与外资区位分布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1985-2004年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綦建红;鞠磊;

    从理论上看,环境管制与外资区位分布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实践上看,我国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且各地区的环境管制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与外资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与吸引外资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环境规制不是引起外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外资是引起环境规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2007年03期 No.105 10-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全球化与城市贫困: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分析

    张全红;张建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贫困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以我国中部6省为研究对象,从收入和消费两个维度,估计了一个包含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变量的贫困决定函数,实证分析了贸易和FDI对城市贫困的影响,着重检验了其中的非线性关系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贸易和FDI对于贫困人口有着不同的影响;FDI流入与贫困变化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表明全球化只有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使穷人受益。

    2007年03期 No.105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安徽汽车产业直接经济依存关系分析

    胡化凯;谢治国;

    汽车工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奇瑞为代表的安徽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对安徽经济和我国民族汽车工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利用有关资料,对安徽汽车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汽车产业在安徽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促进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2007年03期 No.105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三农问题

  • 农村土地上的契约经济:从家庭联产承包到退耕还林

    汪陈友;陈祖海;

    家庭联产承包与退耕还林是两种不同的土地契约安排。从家庭联产承包到退耕还林,农户根据土地契约安排在所承包的土地上做出了土地用途变更。随着这一变更,农户所受的激励也有所削弱。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证明,农户的风险态度对土地契约安排变更的激励作用变化有显著影响。因此,探讨影响农户风险态度改变的因素将为调整和优化政策补偿提供理论依据。

    2007年03期 No.105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农民向农民工转化的收入临界值分析——基于陕西省中部的调查研究

    胡阿丽;王征兵;

    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收入是最关键的因素。本文就针对如何确定农民向农民工转化的收入临界值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农民向“离家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转化的收入临界值为农民在农村人均月收入的4.80倍;二是农民就地转化为农民工的收入临界值为农民在农村人均月收入的2.52倍。本研究的目的是,期望以此标准为政府更准确地制定劳动法中针对农民工最低工资的相关条款提供参考,同时也可指导企业制定针对其农民工的合理薪酬,为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7年03期 No.105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影响——基于地区面版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美丽;周应恒;王图展;

    本文结合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采用1990-2004年我国25个省份面板数据,分地区对影响我国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农村道路、通讯、水利等公共事业发展,农户耕地规模,农户投资能力等对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投资有显著影响;分析期间,农村道路、水利事业的发展对东部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存在显著影响,农村水利、通讯事业的发展对中部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存在显著影响,农村通讯事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存在显著影响。

    2007年03期 No.10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贸易经济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产业损害指标体系研究

    常明;何海燕;

    分析产业损害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是利用指标体系评估产业损害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引入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计量分析,对关联指标进行合并与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倾销对各类指标的实际影响,从而为产业损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007年03期 No.10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中的心理、制度和政治因素分析

    李春顶;

    中美贸易摩擦是当前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亟待思考并急需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难题,而这其中准确地找出原因又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并指出相关文献存在不足的同时,详细解析了经济贸易理论为何难以给出富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心理、制度以及政治角度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并给出了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2007年03期 No.105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中国利用FDI的业绩与潜力的实证分析

    张媛;于英川;

    文章分析了中国利用FDI的业绩以及吸引FDI的潜力,并与其他几个国际投资热点国家进行比较,找出了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利用FDI方面一直是业绩优秀,但是不如捷克,也有被越南赶超的趋势;在吸引FDI的潜力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稍低于俄罗斯和捷克,但远高于印度和越南。

    2007年03期 No.10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财政税务

  • 和谐社会的政府公共支出研究

    张帅;礼雁冰;

    本文将政府的生产性公共支出划分为投入产品生产部门和技术生产部门两部分,通过两部门增长模型讨论了生产性公共支出比例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促进经济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对生产性公共支出在不同部门投入比例的选择应取决于其在不同部门产出弹性的比较。本文的结论为通过改变政府公共支出比例促进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007年03期 No.10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我国奢侈品税的政策效应分析

    闻媛;

    2006年4月,中国调整了消费税税目,将部分游离于消费税之外的奢侈品纳入了课税范围,其目的在于调节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公平。究竟能否达到政策目标,由于改革时日尚短,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难以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预期在中国当前的现实状况下,奢侈品税不仅难以缩小贫富差距,相反,还很有可能遏制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7年03期 No.105 67-7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金融证券

  •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综合效率研究——基于整组变量和多元反馈模型的实证检验

    刘传哲;何凌云;

    在区分货币政策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本文以1999年12月-2006年6月的数据为样本,借助典型相关分析,对货币政策传导中同属性变量进行整组压缩,研究整组变量间的关系,并结合交互影响的多元反馈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综合效率进行了检验,得出结论:样本区间内,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了良好的配合,整体传导效率高,外部传导存在着效率减损,但有很大提升空间。

    2007年03期 No.105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中国商业银行跨业兼营寿险和证券风险收益模拟分析

    张寒;胡再勇;

    本文使用模拟合并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跨业兼营寿险和证券的潜在风险和收益,季度数据显示商业银行跨业兼营寿险和证券在一定寿险和证券资产比重下能增加银行的收益,并提高单位风险的报酬。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合适的寿险和证券业务资产比重对于达到最佳的跨业兼营效果是必不可少的。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跨业兼营寿险和证券能显著降低其自身破产概率。

    2007年03期 No.105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

    陈敬学;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1996-2004年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国内已有研究不同的是,在实证过程中,我们对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Cobb-Douglas成本函数设定进行了假设检验;同时,在商业银行产出中,考虑了投资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均表现出规模不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表现出规模经济性。

    2007年03期 No.10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基于法源的股市制度主成分比较与因子回归分析

    欧阳洪;刘萌芽;

    本文以50个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法源分类,对股东权利、债权人权利及宏观制度三类制度指标进行主成分比较、因子得分计算及其与股市发展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英国法源的国家最为重视对股东权利的保护,德国法源的国家最为重视对债权人权利的保护,斯堪的纳维亚法源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较好。就中国股市制度而言,比较重视股东权利保护,而债权人权利保护和宏观制度环境则相对较差。(2)在影响股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度性因素至关重要;与“债权人权利指标”相比,“股东权利指标”和“宏观制度指标”对股市发展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2007年03期 No.105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经营管理

  • 员工参与对于预算管理绩效影响的路径分析

    钱春海;余佶;

    本文以路径分析方法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内员工参与和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员工对于预算目标的接受度会对员工参与和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会受到预算目标困难度的调节,预算目标困难度高时,员工参与可经由强化预算目标接受而间接提升预算管理绩效;困难度低时,则无此效果。

    2007年03期 No.105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面向案例分析的闭环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

    吕君;

    闭环供应链库存管理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分析了闭环供应链库存管理现状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面向案例分析,从回收原因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库存管理的回收处理方式、库存策略和目标市场等内容,并指出了闭环供应链库存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7年03期 No.105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会计审计

  • 现行预算会计系统的信息“赤字”及改进策略分析

    戚艳霞;赵建勇;

    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机制是一项客观的要求,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质量要求;而会计信息的供给机制则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受到技术和规范上的限制。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在信息供求层面上,呈现出明显的信息披露不足,存在着“信息赤字”问题。分析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以及国际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要求,改革预算会计体系,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是减少信息赤字、有效地评价政府和进行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2007年03期 No.105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一个综述

    张铁铸;周红;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然后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问题。在由国家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既要实现规范本身的趋同,又要实现规范指导下的实务趋同。一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该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

    2007年03期 No.105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审计功能的管理学基础研究

    何平;

    审计的产生源于管理实践的需要,并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管理是审计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审计功能的拓展也是以管理实践的发展为基础,并且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突破传统审计功能的范畴,产生了与传统经济责任事后监督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审计理论的发展,产生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审计学科的建设应当顺应大管理需要大审计的发展趋势。

    2007年03期 No.105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经济法制

  • 通向公平分配之路——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责任

    符启林;周慧;

    对拥有强大力量和极高权威的政府而言,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是责无旁贷的,这也是各国建立、发展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宗旨所在。综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法,其中政府责任主要历经了政府全面干预、政府责任削弱、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个阶段的演变。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在改革当中,现实中政府面临着重重的责任困境。为达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目的,需要努力推进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厘清并重构政府责任。

    2007年03期 No.105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述评

    杨思斌;

    中国社会保险法经历了初创与调整、破坏、重建、全面建设和发展等阶段。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保险概念的界定达成共识,制度框架已经明确;制度转型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立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社会保险立法有了宪法依据;社会保险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立法开始提速。但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理念落后,基本法律缺失,法律规范不统一甚至混乱,法律实施机制偏弱,缺乏法律救济制度等问题。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险立法必须树立科学的立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险法律,强化社会保险法律的实施机制,健全社会保险权利救济制度。

    2007年03期 No.105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书评

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