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立军;
文章运用权威和综合的创新能力体系指标数据,从区域层面的独特视角,系统地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创新能力体系中知识创造、知识获得对知识应用的影响两个密切关联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创新环境中,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金融环境对创新能力有正面促进作用,而创新水平对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其中,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重要,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比重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体系中,目前我国主要靠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等方式的知识获得促进知识应用,而原创性的知识创造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2006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王覃刚;冀红梅;
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分类分析,探讨了在社会交往中,利他行为的基本动因在于获取社会资本,以保障个体的生物存续和社会存续,从而将其统一到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范式上来。然后以此为出发点,以群体中的个体,到群体,再到众多相互竞争着的群体构成的社会或生态圈为脉络,探讨了制度均衡以及制度演化的过程,解释了导致均衡和演化的关键性因素,希望以此为制度演化的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2006年05期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赵国友;
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禀赋之一,这是学界的共识。经验观察证实,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它促进中国制造业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而产生的有限能源的大量消耗问题,这已经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要兼顾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和能源安全,必须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思想,吸取有关国家能源储备和利用的经验,制定能源新战略;在引用外资项目和新建项目时,将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技术门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并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
2006年05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李平;盛丹;
文章从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两个角度考察了1985-2003年跨国公司策略性联盟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内研发和策略性联盟产生的研发溢出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策略性联盟产生的技术垄断则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因此,我国应采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以及与之建立纵向的策略性联盟等措施,以有效地利用跨国公司策略性联盟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2006年05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王振坡;王丽艳;
本文在阐述产权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发育、发展及完善与农地产权制度演进、优化的一般模式考察,结合现实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发育与农地产权演变关系的实证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给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新思路:从培育、健全和完善农地市场入手,在渐进的城乡土地市场对接过程中,实现由市场优化选择的农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2006年05期 32-3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刘祚祥;孙良媛;
农村社会劳动力转移的逆向淘汰趋势将使我国的农业逐渐失去自生能力,而不具备自生能力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不能依靠财政补贴提高经济效率的。如果在劳动力逆向淘汰使农业生产失去活力的条件下,政府提高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势必导致我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低效率均衡的陷阱。
2006年05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王文举;王莹;
文章在归纳总结WTO“绿箱政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补贴的现状,总结了我国利用“绿箱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绿箱补贴”的总量偏少、利用有空白、结构不甚合理、方式不甚科学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完善“绿箱政策”的十大对策:增加总量,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减粮食安全投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展农业保险网络,强化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削减价格补贴数额,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和提高农民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完善法律制度。
2006年05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李颖灏;彭星闾;
市场集中度问题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市场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产业中的市场势力状况,同时也将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在测算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基础上,构建了零售业市场有效集中度的动态模型,探讨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现状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对策。
2006年05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邵军;徐康宁;
有界检验是由Pesaran等(2001)新提出的一种协整分析方法,本文利用这一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贸易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长期关系和需求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中国的进口需求相对于价格缺乏弹性,但相对于收入具有较高的弹性。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其一,某些国家力图通过促使人民币升值来缓解其贸易赤字的做法是缺乏论据支持的;其二,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世界经济的积极贡献因素。
2006年05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乔生;陶绪翔;
我国加入WTO之后,江苏对外经贸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还存在着促进性制度供给不足、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外贸依存度增长过快、环境整治中庸保守等问题。在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亟需适当调整江苏的对外经贸政策,建立促进对外经贸发展的制度体系,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价值,降低外贸依存度过高之风险。
2006年05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刘晓凤;莫连光;
构建和谐社会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转轨时期,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非规范性。国家财政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日本是一个中央财政集中度较高的国家,其转移支付制度有着鲜明的特点。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转移支付制度的经验,规范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灵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转移支付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中的机构设置,加强监督管理,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2006年05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黄钢平;
我国实施财政分税制,是适应政治、经济、财政等大环境,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和正确选择。1994年实行分税制,划分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并希望通过逐步深化改革来解决省以下各级的财力分配问题。十余年过去了,省以下的分税制改革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由此导致非规范化运作的负作用逐步放大。分税制改革无法深化,是因为遭遇到在现有体制下无法破解的“难题”。要解开这一“难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将五级政府、五级财政“扁平化”为三级。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三级财政三级分税,是我国分税制的出路,也有利于解决我国政府体制、财政体制中诸多深层次问题。
2006年05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肖崎;
近年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成为一个国际趋势。本文从如何度量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国外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析。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有重点地加强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建设,建立我国的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水平。
2006年05期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袁振兴;杨淑娥;
与LLSV横向研究不同,本文从纵向检验了现金股利法律保护替代模型与结果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首先,纵向分阶段的回归分析和差异检验表明:两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法律保护较弱的阶段,法律保护替代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随着法律保护程度的提高,法律保护结果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更有解释力。其次,检验了我国交叉上市公司与无交叉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差异,进一步证明了现金股利法律保护结果模型的适用性。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现金股利支付率与每股收益显著负相关,与增长机会不具有显著负相关性,说明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不是根据盈利状况和增长机会做出的。
2006年05期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赵慧萍;王国军;
出口信用保险是WTO规则允许成员国政府使用的为数不多的鼓励出口的工具之一,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渐全面开放的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私有化及商业化进程加快,商业性信用保险逐步成为整个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中的主体,与此同时,出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化扩张趋势,实现了广泛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与机制创新。因此,应当客观分析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2006年05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黎继子;刘春玲;
集群式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之间耦合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本文从现实背景出发对集群式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竞合对象和竞合方式进行分析,这为集群式供应链这种新型组织方式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2006年05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刘义鹃;
本文以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突破组织界限的价值链中各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对完整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认为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可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对整个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定位、协调和优化,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价值链中所有企业都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多赢”的目标。
2006年05期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王晓玉;晁钢令;
边界管理人员是企业间关系营销的界面,不同企业的边界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对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关系变量,构建一个结构方程模型,以家电分销渠道中的分销商为样本来源,检验了企业间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对企业间关系的影响。
2006年05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林钟高;王书珍;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及其目标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若要实现价值的增长,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2006年05期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王亮飞;潘宁;
本文以会计盈余的及时性作为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核心变量,并基于此来检测对于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本文预测,当会计盈余及时性较低时,股权结构会向更高成本的监督机制调整,表现为股权集中度变高。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预期。
2006年05期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陈凌云;李弢;
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问题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2002至2004会计年度解聘审计师的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结果表明,公司解聘审计师并非由于前任审计师过于稳健,当公司具有避免亏损、ST、退市以及摘除ST的动机时,则更有可能解聘审计师,而且这些公司通过解聘审计师成功实现了审计意见的购买。
2006年05期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蒋辉宇;
专有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由于其固有的秘密性和高风险性,在其作为资本出资入股从而成为成立生产经营组织的物质基础时,它的担保、价值确定、风险承担以及后续开发成果的归属,以及不同企业组织形态对其的选择有其特殊性。《公司法》和其他相关企业立法应当对专有技术作为资本出资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特别规定。
2006年05期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李刚强;2006年05期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石建军;2006年05期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沈炳珍;2006年05期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张静;2006年05期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熊云生;程国萍;2006年05期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程敏;2006年05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2006年05期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 2006年05期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 2006年05期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