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承群
安徽财贸学院于2003年1月7日举办了一次全院性的大型学术研究会“剩余价值理论创新研讨会”。全院有100多位师生亲临会议,有10多位专家教授做了精彩发言。现把他们发言的材料部分加以整理后发表,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03年02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戴为民
<正> 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被描述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一般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而且主要来源于劳动者的创新性劳动。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创新性劳动呢?首先,在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的今天,生产活动呈现出非物质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产品的轻型化,生产过程的软件应用程度提高,智力和知识等非物质因素重要性凸现。这种非物质化趋势表明智力和知识、信息等人的因素在生产
2003年0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李志远
<正>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这个范畴的内涵,才能进一步理解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依据马克思的解释,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是指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基于这一质的规定性,可以对劳动概念进行拓展。
2003年02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王永年
<正> 剥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要出现的现象,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迄今为止先后存在过三种主要类型的剥削,即与奴隶制相联系的剥削、与封建制相联系的剥削、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剥削。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将会随着新的物质和文化条件的具备而最终消除剥削,因此,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之中所以会存在剥削,归根到底是与人的劳动生产率相关的,是劳动生产率相对不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说明:“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
2003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李朝林
<正>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组合状况的优化作为一种经济机制来对待,这种经济机制的作用要能够实现,其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即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更有成效的管理,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
2003年02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黄益新
<正> 所谓利润分享制,按照美国学者马丁·威茨曼的主张,是将工人的收入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相联系的制度,实现劳动力要素参与剩余分配的所有权安排。利润分享制的雏形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在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中,早期的职业经理已经有了除工资以外的额外收入。在二战结束后,这种现象开始扩展到普通工人的范围。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经理股票期权制与职工持股计划频繁地在知识型企业的发展方案中出现。
2003年02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周加来
<正> 由于剩余价值是以价值论为前提的,因而,不同的价值论观点造成剩余价值来源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应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任何其他非劳动要素都不创造剩余价值。也有人认为,剩余价值既来源于劳动要素,也同其他非劳动要素的创造有关,即不能排除非劳动要素在增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特别是高新技术因素。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的载体是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量的增加是生产过程中多种生产要素(包括各种非劳动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在当前
2003年02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姜爱林
近年来,国有土地分配与转让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国有土地分配与转让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2003年02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朱奎
马克思在论证劳动价值论的“三个步骤”中,不适当的“排除法”要求重新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当今经济现实也需要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一些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本文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交换基础,同时结合实际对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进行界定。文章最后针对目前盛行的“价格才是市场经济中真实的存在”这一说法,探讨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2003年02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徐思光
本文从创造价值劳动的范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结论,以及价值规律的表述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应把创造价值劳动的范围拓展到人类的一切劳动;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科学发展度系数;应把价值规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改为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着商品价值量,应该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删除。
2003年02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蒋昭侠
苏北是发达省份内“欠发达”地区,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在苏北。本文对苏北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003年02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杨道杰
本文对透镜模型和基于其模型框架基础之上的投资决策模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种模型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研究中国创业投资决策模型的重要意义。
2003年02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陈柳钦
环保物流的产生有其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当前各国经济都在注重环保的形势下,我国发展环保物流势在必行。政府要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营造宏观环境,鼓励环保物流;企业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环保,形成环保物流;消费者要倡导绿色消费,支持环保物流。
2003年02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刘兴华
本文从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央行成本最小化模型作为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理论分析工具,分析不同资本流动条件下汇率制度的选择,并探讨我国现有金融体制下最优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及金融深化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将向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方向渐进变迁。
2003年02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马文彬,罗巧根
价格决定问题的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起核心作用,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分析基本上在供给需求模式框架下进行,这一般来讲是合理的。但我们从分析供给需求框架的前提(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二分法与两者身份的确定性)和资本作为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三位一体性和可逆转性)入手,对继续用供给需求框架来分析利率的决定提出怀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利率动态议价过程新模型。在文章的最后对新模型作了几点说明。
2003年02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冯昕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文章首先对现有解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加以总结;其次针对已有理论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企业生命周期为框架,通过引入预期利润变量而从新的角度诠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最后通过中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比较,进一步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
2003年02期 45-4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陈远志
加入WTO之后,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结构调整问题就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强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信息敏感度差异,并且从市场信息结构和整体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和设计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目标框架,指出了当前大力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切入点和若干误区。
2003年02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靳玉英
对资本外逃与直接投资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指导价值。本文针对中国的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得出中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其资本外逃正相关的结论。这和Chander Kant针对1974年~1992年的东亚等地区(其中不包括中国)就相同问题所作实证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本文分析了Chander Kant的结论和本文结论不同的原因。最后根据本文的结论就中国在资本账户管理、利用外资以及防范资本外逃方面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2003年02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 刘莉
从国外银行业的发展看,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其与分业经营模式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原来的模式已经过时,成为金融创新的障碍,于是各国纷纷选择了混业经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还要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但要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
2003年02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张长全
本文基于对金融霸权概念及其渊源的分析,从货币霸权、金融机构霸权、操纵国际经济组织和攻击性的金融投机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金融霸权的表现,探讨了由此带来的三方面主要挑战,并提出了防范金融霸权的几点考虑。
2003年02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倪庆萍
本文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融资方式灵活等特征,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对策——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2003年02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陈耿,周军,王志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现代公司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债权融资结构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首先,从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和分配入手,探讨债权融资作用于公司治理的传导机制和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然后集中讨论债权的分布结构(集中度)与债权人的所有制结构对于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活动的实际,阐释我国国有企业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缺失的内在原因,最后是本文主要结论的总结和启示。
2003年02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 张燚,张锐
本文针对传统品牌管理败落的症结,重点研究了品牌管理理论演化、发展的过程及其生态特性,提出了适应21世纪品牌管理的新趋势——品牌生态管理,并对其概念、实质、与传统品牌管理的区别、以及品牌生态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阐述。
2003年02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贾晓霞,杨乃定
本文在对项目风险、区域风险认识的基础上,识别和分析了高新技术项目面临的政策法规风险、经济波动风险、产业风险、社会政治风险、金融与资本市场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区域风险,建立了项目的风险系统及关联结构图。而后从项目所处区域宏观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实现项目区域风险分担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概要提出高新技术项目区域风险社会化分担的具体措施。
2003年02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傅京燕,郑杰
目前中小企业集群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以使其在全球经济中能有效竞争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运用波特的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然后运用大量的文献对中观集群和微观集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实证检验的结果不如理论分析显著,但集群确实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2003年02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李靖,洪明
以知识维度为切入点而形成的对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与企业的真实情形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必须以人力资本为切入点转换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的探寻维度。建基于企业家及其人力资本维度上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在形成机理是:拥有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企业家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创新、完善合约和形成文化等职能的发挥实现着企业的边际报酬递增,并进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
2003年02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戴强
关键技能和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生成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逐渐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技术创新如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以及不同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对策。
2003年02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李锦生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独立董事在降低“一股独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提高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科学性,保证公司的专业化运作,以及加强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约束等方面卓有成效。文中作者就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的几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2003年02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尚庆梅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企业应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各类企业以多种形式“走出去”,以境外投资为龙头,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本文就企业如何“走出去”作了详细的论述。
2003年02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胡晓明,王海林
会计信息的误差是由会计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引起的,会计的随意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技术手段。正确处理会计的模糊性和随意性的辨证关系,完善会计准则,遏制会计造假,对于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3年02期 107-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姜谊辉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二十多年间取得了很大发展,从各方面促进了我国会计工作与世界接轨的进程。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从简单的完成会计核算功能朝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迈进。
2003年02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赵惠芳,陈军燕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中会计环境发生的改变,从电子商务环境中信息流的变化入手,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会计信息输出载体的会计报告范围与结构的变动影响。
2003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陈沁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国际上叫民间审计,通常称之为CPA。在回顾我国20世纪CPA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信息革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入WTO后我国的CPA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迎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腾飞时代。
2003年02期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辛作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面临的特殊的执业环境,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证监会关于对上市公司“双重审计”的规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指出,证监会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要重树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最终还要依靠国内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广大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2003年02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史习明,董微
合同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后,随着国外服务行业进入中国市场节奏的加快,一些垄断行业如电力、运输、银行、保险、邮电等传统合同中的格式条款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本文作者从多角度阐述了“格式条款”的产生背景、生效条件、无效情形、法律救济等问题,特别对格式条款的无效情形,从法律规定到行业实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规范行业的格式条款有现实意义。
2003年02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