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传福
<正> 所谓中国农业知识化趋势,是指使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依靠新的创新和发现,来促进知识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农业转化为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农业的过程。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生产条件知识化,这是指用各种知识和现代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园林化,大幅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技术知识化和现代化,这是指用生物学、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
2000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黄邦根
<正> 经济体制的定义很多,目前尚无一个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然而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国内理论界倒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就是: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当人们把经济体制看成是生产关系或经济体制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时候,自然就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成仅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改革,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的改革。 然而经济体制果真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真的仅仅是社
2000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何秋叶
<正>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上人才、资金、技术的缺乏,其发展严重滞后,甚至有的地区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解决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拟就与西部开发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在此抛砖引玉。 一、战略布局与阶段目标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让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梯度战略。实践证明,虽然带动和支持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出来,但其优先发展的效应,已被充分证明是有效的。对西部大开发,由于这里地域辽阔,条件较差,发展极不平衡,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
2000年03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江若尘
<正> 不可否认,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竞争的方式却在时常发生着变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从直接竞争向协调竞争转变,即由孤立的、排挤的、吞并的和驱逐的直接竞争方式,转化为合并、扶植、利用和协作的协调竞争方式。本文重点阐述协调竞争的模式:企业集群的概念、类型,分析企业集群所创造的优势,以及在企业集群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关系的本质,以期对我国现阶段企业竞争的方式的转变与创新有所裨益。 一、企业集群的概念
2000年03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纪昀
<正> 展望21世纪,世界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国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同时技术和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近几年来,在我国不断涌现出的高新技术企业正说明了这样的发展趋势。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未来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此类企业不断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营销簧略就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
2000年03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丁景梅
<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以智力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上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它意味着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和传播(教育、培训)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这里,知识的涵义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儒家把“知识”仅理解为“学问”;工业社会把知识视为“生产力”,把知识应用于生产产品、工具和生产过程,引起生产
2000年03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朱传杰
<正> 日本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稻盛和夫在谈到领导者素质时指出:“成功者与失败者之差,实际上只是隔着一层薄纸,但正是这一层纸之差,却是一个很难跨越的差距。”事实确实如此。恰在这一层纸之中,显现出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生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分析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给他们带来成功的诸多因素。这诸多因素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管理者的本人素质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和一般企业管理人员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具有一些特有的素质特征,而这些素
2000年03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王浩
<正> 一、网络基础建设落后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核心是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只有商业网和金融网的建立与互通,真正的电子商务才能成为现实。而我国目前这些基础设施有的还没有建设,有的才刚刚起步,商业电子化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各自独立、互不沟通,协作差。这些无不对电子商务的生存、发展起到基础性的制约作用。 从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有关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也同样滞后。主要表现在:(1)电话、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离开展电子商务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2)目前已建成的网络其质量离电子商务的要求甚远,网络的速度、资金流、物流的运转都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3)上网用户少、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导致投资电子商务回报低。一方面,拥有WWW服务器的公司企业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也只有不到0.5%的个人上网用户;(4)在网络管理、技术标准的确定以及安全保密的设计等诸多
2000年03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袁维海
<正> 90年代初,深圳、上海事先出现了连锁店,现如今我国的连锁“蛋糕”越做越大,连锁超市异常火爆。同时,众多全球性大型超市的登陆,给国内方兴未艾的超市企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恰恰由于这些外国超市的加盟,促使我国超市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声誉鹊起的“外来超市” 世界上第一家连锁店诞生在美国。如今这家取名为A&P的茶叶公司,自1859年成立以来,已拥有4000多家分店,年销售额高达50多亿美元。目前,位居世界零售业之冠的超级连锁商——美国的沃尔玛,在我国
2000年03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汪先英
<正>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沿革及发展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也较为不平衡,但发展初期所采用的传统的直销制还是为我国带来了一些好处:业务人员到保险市场上直接推销保单,代表公司本身的利益和形象,具有较强的可信性,易于让人们接受;公司自身的业务人员即外勤人员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任务的前提下,维持营销系统较低的成本;并且,该制度最大程度地限制了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对保源的控制等。尽管直销制下,保险公司可维持稳定的业务量,但其弊端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需求的增加而日渐明显。 随着我国居民保险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外资保险公司也纷纷进入我国,从而给我国的保险行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保险营销工作越来越要求更广泛地与目标顾客进行直接接触。因此,我国渐渐引入外资公司所常采用的营销渠道,即利用中介人进行的间接营销渠道。间接营销为我国保
2000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夏杰长
<正> 一、中国失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1.失业保障的社会性与企业化运作的矛盾 失业保障是一种社会保险,是政府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在发生失业风险与未发生失业风险者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从而切实达到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目的的一种基本制度。失业保障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失业保障基金来之于社会,在社会范围内集中资金,对随时发生的失业人员的失业风险进行保障。也就是说,失业保险对失业人员提供的物质帮助,是由社会支付的。(2)失业保障实施的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是社会的,
2000年03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邓万全,凡雨
<正> 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十五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基于各级政府的收入能力与支出需求的不一致,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财政分配格局,构建规范化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客观要求。 一、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
2000年03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杜建菊
<正> 一、税源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 税源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把税放在社会经济体系中进行考察,研究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机制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科学的研究应该有一个逻辑起点,相关的研究应围绕着逻辑起点展开。税源经济研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税与经济的关系必然首先牵涉到税存在
2000年03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徐英富
<正>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因而改革开放前几乎停办了保险业务。直到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才在全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当时人保独家垄断经营。到1999年初对中保(集团)分解时,我国已有25家保险公司。其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3家,外资保险分公司9家。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新格局。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
2000年03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潘晓明
<正>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979年前,由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寿险业缺乏生存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寿险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不健全的寿险组织形态,不利于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保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寿险经营者,仍然是一个政企合一的组织,既是商业组织,又是政策性机构,既经营政策
2000年03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王叙果
<正> 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刺激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我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但这些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如何,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又怎样?怎样才能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其最大的效率,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呢? 一、货币政策工具及效力分析 1.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工具是我国央行较常用的政策工具。自1996年以来,央行已连续七次下调了利率,至此,存款利率平均下调4.73个百分点,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贷款利率平均累计
2000年03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冯基仪
<正> 一、市场风险管理的现状 1992年,亚洲国家开始普遍推行巴赛尔监管委员会关于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监管标准,风险管理开始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风险监管的法律地位。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风险监管的总体框架进行了大调整,提高了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加强了风险管理的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风险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进行风险管理必须有法可依。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奠定了人民银行依法监管的基础,后来相继公布的条例和法规如:《外汇管理条例》、《证券
2000年03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吴茂林
<正> 一、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由一系列指标体系构成,基本上体现充分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三性”管理原则,也符合国际惯例的一般要求。其财务比例指标体系由总量管理指标、流动性管理指标和安全性管理指标三个部分构成。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对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促进作用。 (一)总量管理指标
2000年03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倪国爱,刘欣
<正>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研究会计信息在其中所起作用的文章成为会计学术领域的“异军突起”,尤其是研究中大量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但是纵观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某一种类会计信息(如利润)或某一年份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某一种类会计信息的作用能不能代羡其他种类会计信息(如资本结构)的作用?某一年份会计信息的作用是不是就具有多年的规律性?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打算利用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有关会计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直接建立一种股价与会计指标间的模型,分析这一模型在1994年至1999年的变化特征。
2000年03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王晓艳
<正> 会计风险有来自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会计风险,也有来自于会计系统外部的会计风险,对于来自会计系统外部的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是客观的,企业完全不可控制的,在这里不做讨论。会计系统内部的会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行为风险,会计系统固有风险是客观不可控制的,但对会计风险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会计行为风险是主观可控制的,是产生会计风险的直接原因。所以,本文从会计系统内部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产生会计固有风险 1.会计准则上,产生会计固有风险的因素
2000年03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王玲
<正> 近年来,我国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不同业态发展变化很快,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型相结合,多种经济成份和运行方式相并行的商品流通网络,其中连锁店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各类连锁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有近15000家连锁店。其经营范围已由消费品发展到机电、农机等生产资料,业态形势已发展为超市、便民店、仓储式商场、综合商场等多种形式并存,商品管理和配送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中城市连锁店的销售额,已占到了社
2000年03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韦法云,葛利华
<正> 高等学校实行成本核算是高校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计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耗费于一定人才对象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总和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学校在使用教育投资上注重其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促使学校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决策水平,形成培养学生的数量、质量、成本之间的最佳组
2000年03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王强
<正> 以《破产法》为主体的破产法规的颁布,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立法成果,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法律保障作用。但由于受当时立法环境的影响,破产法规的立法原则和法律规定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及与当前企业破产实践的严重不适应性。 一、破产法规的缺陷 1.债权人会议形同虚设,债权人难以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现行《破产法》第十五条规定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和解协议草案,讨论通过破产财产的处理和分配方案”;第三十七条规定“清算组提出财产分配方案,经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后执行”。从以上两项
2000年03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