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领域必须坚持多种经济成分的长期并存

    纪宝成

    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复合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为重要的实质性内容之一。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践中发展的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举,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不能纯而又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长期保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才能有效形成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和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作用,并以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毫无疑义,在商品流通领域也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长期并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其是否在商品流通领域占主体地位的唯一标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就国民经济整体、商品流通全局而言的,并不排斥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公有制经济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主体地位,不仅需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重要商品经营规划以及创造正当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使企业组织创新,让微观生活充满生机活力。同时,由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同时将目光投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1992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面对商品流通无序的思考

    李建国

    目前商品流通无序的原因很多,属于商品流通范畴内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流通地位的不恰当认识导致了流通系统膨胀;其二,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构建缓慢。对策是端正认识,流通产业体制改革超前,逐步建立新的商品流通调控体系。

    1992年04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国营批发商业严重亏损的原因与对策

    纪良纲

    尽快扭转国营批发企业的严重亏损状况是当前商品流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为此应采取国家政策扶持、整顿批发市场、转变经营思想、提高组织化程度等主要对策。

    1992年04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现代经济中的所有权分离现象

    孙洛平

    经营权、分配权、处置权,三位一体构成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内容与其形式的分离,是现代经济在所有制方面最重要的特征。现代经济中,几乎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完整的所有权。自由市场经济在微观所有权的基础上分离出宏观所有权,中央计划的产品经济在宏观所有权的基础上分离出微观所有权,但两者并不趋同。判别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制度属性,可近似地从宏观所有权还是微观所有权占主导地位为准则。我们可以利用宏观所有权与微观所有权分离的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以及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问题。

    1992年04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不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轨迹

    张雷声

    战后,不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西方学者在传统的和现代的资本主叉经济理论的体系和框架内,研究和制定不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及其模型,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一大批出生于不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提出有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依附论”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从70年代初期到目前是第三阶段,与同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相适应,不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在其研究立场、方法、视角、内容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992年04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论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苏东荣 ,黄琦

    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资产配置结构不合理、资产管理软化、资产损失浪费严重、运营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为此,实现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十分必要,近期则应围绕组建机构、优化结构、完善大中型企业承包,搞活国营小型企业,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等项工作进行。

    1992年04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关于清产核资中产权界定需要区别对待的若干问题

    王开国

    清产核资需要解决产权界定上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应该把所有权和产权的界定区分开来,目前的清产核资者要解决的只是所有权的界定,企业财产增殖后形成的“企业资产”应归国家所有,但企业对这部分资产应享有更大程度的支配权、收益分配权和处置权;企业的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等在尚未形成资产以前,企业有权部分地分给职工,一旦形成实体性资产就应转为国家所有,但企业也应对这部分资产有更大的支配权和资产收益的享用权;国家或各级政府部门、各国有企业对集体企业投资形成的资产,有些应全部界定勾国有,有些则只能构成一种债务关系,其区别在于国家方面是否具有投资者行为。

    1992年04期 31-3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论外贸体制改革与价格体系改革的关系

    汪素芹

    <正> 1991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有了新的历史性突破,在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上,取消出口补贴,使外贸企业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新一轮外贸体制实行及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综合配套的外部环境,而价格问题是外贸体制问题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外贸体制的实施成效。因此本文就外贸体制改革与价格体系改革的关系作一粗浅探讨。一、外贸体制改革呼唤并推动着价格体系的改革外贸新体制实施的一年多来,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现在的价格体系已成为制约外贸体制运行与改革深化的重大障碍。

    1992年04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对信贷规模指令性管理的反思

    朱文信 ,张显芳

    现行的对银行信贷规模实行指令性控制的信贷体制,与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和完善现行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当前应建立中央银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的信贷宏观调控机制,建立专业银行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信贷资金约束机制,把专业银行推向市场,推进专业银行的企业化管理。为保证这一目的实现,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相配套的条件。

    1992年04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

    沈禹钧

    <正> 一、导致全球化的原因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其产生原因主要在于:(一)客观需要是内在因素首先,近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巨大发展,从客观上要求国际金融市场有相应的长足发展。其次,国际金融发展不平衡也是刺激全球化的重要原因。早在70年代,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就有寻找最新投资场所的强烈动机。时至今日,国际金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美国需要吸引大量国外资本,以弥补本国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和本国财政巨额赤字;另一方面,大量顺差国家,如日本和德国,又急于寻找国外资产作为投资对象。面对这种情况,金融市场就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汇率动荡和投资管理科学化,也从客观上要求金融市场全球化。在

    1992年04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我国目前储蓄增长原因浅析

    王珠 ,孟斌

    <正> 自1988年抢购风潮之后,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出现了巨额增长的势头。1989年比1988年增长了1345亿元,全国储蓄存款余额为5147亿元;1990年末全国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7亿元;1991年末突破了9000亿大关。近年来,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储蓄余额如此迅速增长的势头?笔者就此作些粗浅的分析。1、经济改革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了改观。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之后,过去那种重积累、轻消费,而积累的效益又很差的局面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经济改革的不

    1992年04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管理理论框架:职能·原则·方法·艺术

    姜利军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管理理论基本框架,必须重视对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是由一系列的管理职能、原则、方法和艺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管理职能是管理的基本命题,它反映管理过程的内容和形式;管理原则是综合实施管理职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管理理论的精华;管理方法是使管理思想、原则变换为具体的实际可运用的手段,是管理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管理艺术是管理纯理论与具体的管理经验的结晶,是构成完整的管理理论框架不可缺少的内容。

    1992年04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美国工人生产合作运动研究

    何平 ,李慈泰

    美国工人生产合作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战争以前的产生阶段、南北战争以后到1930年的迅速发展阶段、30年代大萧条期间的“自助合作社”阶段和战后组织结构的调整阶段。总的看来发展的规模不大,作用有限,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触动微乎其微,并在80年以后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合作模式,出现了向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人参股制企业以及企业结构网络化方向发展的动向。

    1992年04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对统计学科体系的再认识

    陈春钱 ,唐斯如

    统计学科的发展与学科体系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统计学派往往是统计科学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而统计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2年04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社会保障统计研究

    万寿桥 ,徐传真

    社会保障按其性质、范围不同,可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种情况。对其进行定性研究,继而设置出社会保障三个统计指标系列。

    1992年04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GM(1,1)经济预测模型

    徐永恒

    <正> 一、前言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一门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基础理论,它被誉为未来学的理论基础。在信息分析理论中,称信息完全明确,内部特性确知的系统为白色系统;称信息基本不明确,内部特性未知的系统为黑色系统;而介于两者之间,即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为灰色系统。按照上述观点,当今世界上的许多事物,许多系统就都是灰色的。社会、经济、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等等系统都可以归结为灰色系统。GM(Grey Model)模型在这些领域的预测与决策方面则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1992年04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对集体商业多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研究

    方超伦 ,高亳州 ,肖现平

    由于集体商业自身特点所产生的障碍,抽样调查无法广泛应用。而对抽样技术加以改进,采用不等概率抽样推算法,可以收到与全面统计同样的效果。

    1992年04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近期中国内部审计研究与发展评述

    刘世林

    中国内部审计研究与发展经历了“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提高”三个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发展的同时,内部审计主体素质、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内容、方法、质量,在理论上均未很好解决,使内部事计研究处于长期“低谷”徘徊,其表现在研完中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引进主义。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又使得内部审计地位、目的、本质、职能和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难以解决。

    1992年04期 68-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论控制过程审计

    陈东

    控制过程审计是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组织经济效益实现的重要环节,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审计方式既可全部审计、也可部分审计;其审计程序是组织,调查,测试,评价与报告;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控制过程设计,控制过程目标,控制过程组织,控制过程标准,控制过程方法,控制过程执行状况,控制过程效率等。

    1992年04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审计监督的现状及改进方略

    柯贵根 ,张瑜东

    <正> 一、审计监督的现状当前,在经济监督体系中,各个层次的监督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弱化或软化现象。居于较高层次的审计监督,也只能有重点地就国民经济宏观失控、经济秩序混乱等有限的范围进行监督,审计在经济监督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处在左右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地位,这就导致了审计可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是的。造成的原因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行的审计体制,束缚了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这种双重领导的体制在建立初期,充分调动

    1992年04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关系

    张金标 ,盛辉

    <正> 一、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联系(一)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并存于同一经济单位。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在同一经济单位是并存的,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种交织可以从经济监督体系中表现出来。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按执行者的部门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内部监督。2、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对企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所进行的专门业务监督。3、各级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条例》和有关经济法规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所进行的综台监督。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既受外部审计机关和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等部门的监督,又有自身的会计监督,近几年来,一些单位又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又同时存在内部审计的监督。因此,审计与会计监督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同一经济部门。

    1992年04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会计工作软化的原因及对策

    李斌

    <正> 会计工作是会计人员依据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原则、制度对客观经济活动进行审核、记录、监督、加工、分析、预测和参与决策等一系列会计活动。纵观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虽然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的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并得以发挥,但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健全,使会计工作仍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固有职能,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会计工作软化的现象,突出表现为:

    1992年04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的新进展

    过杰

    <正> 丁任重同志的又一部新著——《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考》,最近公开出版了,这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的一本理论著作。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者近年来一直紧密联系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于国情,把经济理论研究的方向对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经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而本书内容,就是这些探索和研究的直接结果。纵观全书,便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逻辑性强。全书按照国民经济微观、中观、宏观层次,逐步推进和展开理论分析进程。在微规领域,该书分析了所有制问题,主要涉及了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经济、乡镇企业的改

    1992年04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