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太基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我国现实公有制有着重大差别,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前者与商品经济的排斥性,而后者却与之发生必然联系,具有兼容性。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不是局部的,而是方位的。理论上确立这一命题,是实战中有效解决利益矛盾、按劳分配、宏观调节等一系列难题的必要前提。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理论的确立,使我们有理由彻底纠正用限制或否定商品经济以巩固公有制的思想和行为;有必要对“所有制形式改革”的理论和对策进行反思。当前,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不在于改革国有制的形式,而在于彻底转变旧体制酿造的政府经济职能,规范政府经济行为。”
1992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张彦
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聚合是通过经济内生力量来配置资源和重组企业,由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自发生成的自组织机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要求;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聚合,是通过行政命令以行政手段来强制实施关停并转,以行政性公司作为其结合裁体;产业组织政策下的企业聚合,始终与特定的国家体制和发展阶段密切相联,由产业政策支持、协调形成的企业聚合不是聚合方式的具体界定,而是聚合政策的科学制定。选择通过组织产业政策引导建土企业聚合自组织机制,实现机制性变更,创立产业组织政策并得以实施的制度才是推动我国企业的聚合发展,实现企业聚合变革的根本性出路。
1992年03期 9-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荣兆梓
劳动生产率是包含着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劳动的生产率。而传统的理解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只是表征活劳动效率,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造成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缺憾。同时,总劳动生产率的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困难也是导致人们用活劳动生产率代替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之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是运用活劳动系数和物化劳动系数。值得强调的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增长方程与新古典增长方程虽然在形式上颇为相似,在实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1992年03期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刘玉安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是内在于现代商品经济之中的相互依存的基本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二者的结舍充分体现在体制结构实现、所有制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实现、时间结构实现、空间结合实现、决策结构实现、企业规模结构实现和客体结构实现等方面。
1992年03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葛承群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组织和分配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以及收入分配的经济。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资源特剐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资金(资产)的增殖、生产经营决策权的特点和市场力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市场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因此,社会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1992年03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李志远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经济的运行机制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体现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市场调节功能;二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所特有的计划指导作用。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市场决定计划,计划反作用于市场。一、市场决定计划
1992年03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黄中发
,白景明
,柯小星
,祝小芳
社会总需求的强劲增势、社会有效供给的缓慢增长,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内在冲动、经济效益的持续下滑等一系列迹象表明,我国目前存在着通贷膨胀压力加速强化的态势。我们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为使我国经济从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从总体上应推行和实施积极稳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配套改革措施。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优化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上。要管住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把好工资收入分配关,理顺分配关系;稳住并压缩财政赤字规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在建总规模;卡住社会集团消费,放开农村消费需求,引导城乡购买力分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份量和力度。
1992年03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阮宜胜
宏观税负水平的最佳选择,既要依据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又要考虑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要求。根据有关税负理论、税负水平的国际比较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不能继续下降,而且有适当提高的必要。
1992年03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石秀和
在社会主义合作运动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以苏联模式为经验的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还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中国八十年代农村的合作运动,都昭示着这样的真理只有真正尊重农民对利益的追求和选择,合作事业才能成功,才能把农民引向联合劳动的社会主义大道。
1992年03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陈志友
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是同产业结构的演变处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之中。适应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顺向性”和“逆向制”两种不同态势以及产业结构阶段性变化的需要,分别采取具有不同物质内容的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从而使外资战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有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的差异,又会形成各国贸易战略阶段性发展的具体形态。上述理论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的相互关系;也为不同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选择的调整外贸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1992年03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杨文进
成熟技术对其开发国和引进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技术开发国,技术的开发到成熟经历的时间一般较长,与此相联系的产品的投放到更新换代也会经历一个较平稳的发展过程,因而不会引起经济的较大波动,在技术引进国,成熟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往往会发生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了搞好我国的成熟技术的引进工作,必须在充分认识其后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成熟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研究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
1992年03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陈孝兵
<正> 李嘉图首创的有关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比较成本说,一直倍受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亲睐,并被广泛应用于外贸经济实践,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等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比较成本说的基本内涵是:(1)任何国家都能通过国际贸易增加收入,因为在世界市场上,各国都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某些商品,而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商品要在国内生产,价格就会昂贵得多;(2)国家越小,从国际贸易中可能获得的收益越大,且所有国家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受
1992年03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刘玲玲
,徐采果
<正> 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起了能动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外贸已成为我国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进出口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商品使用价值的转换,我国用一部分产品出口,换进那些我国经济发展必需但国内市场短缺的产品和物资,这对实现实物形态的平衡及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起了能动的协调作用。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每年都要进口许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以1978—1987年的情况来看,这十年整个进口总量中有79.3%是生产
1992年03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许建平
<正> 1、高中低技术与比较优势国际投资的盈利性使得跨国企业必须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行业。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表明,每个国家均有其各自的相对优势,只要彼此间根据“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的原则形成分工,双方均获其利。因此,即使我们的某些方面在国际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只要找准自身的相对优势,组建跨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就能巩固扩大相对优势,并逐步形成绝对优势。我国拥有比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人才,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某些方面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跨国企业可考虑投向高技术产品,加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在获得
1992年03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郭永祥
商业规模是一个动态的经济范畴,在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商业产业发展的速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我国商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起落波动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产业规模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扩张的趋势。
1992年03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余华银
,安广久
商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商业经济效益具有商业产出的多样性、效益的层次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设置商业经济效益指标必须坚持数量对比关系原则、综合反映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现行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存在指标分类混乱、指标体系内容残缺、指标之间缺乏衔接和统计范围狭窄等缺陷。重构后的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应是准确反映整个商业部门、行业、企业的不同层次的效益指标所组成的有机组合。
1992年03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韩兆洲
<正> 一、问题的提出非线性回归分析,是指用于经济分析的回归模型是曲线的,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有下列几种:
1992年03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吴明礼
<正> 改善商业统计的教学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教材的体系如何组织,内容如何更新。这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商业统计教学工作者的注意。从客观上说,它需要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才能逐步完善、健全商业统计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个人意见,旨在抛砖引玉,引起讨论和争鸣。一、两个主体内容:商业统计指标核算方法和商业统计分析方法。首先从传统的商业统计学编写框架看,其中心
1992年03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周万钧
<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的执行,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紧跟世界形势的发展大道。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引起了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关注,他们惊呼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在亚洲崛起,影响世界形势,从而感到担忧又感到难解;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以惊喜的心情看到了自已发展的前途,增强了信心,但又难以置信这奇迹的产生。如何回答人们的疑议,国际学术界和政界众说不一,各有关学科也在探讨这一问题。作为比较经济则更以此问题为重要内容展开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手头的这本由李立中教授编著的《比较经济学—主要国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比较》一书,则以其特有的敏锐力和科学精神,抓住了时代
1992年03期 7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林文益
<正> 由纪良纲主编和杜绍成、张健春副主编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制新论》一书(以下简称《新论》),是体制改革以来有关商品流通体制一本系统的专著。我以为这本专著的特色在于:(1)紧密地联系中国的实际,努力总结实践中有关商品流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经验,吸收这方面科学研究的新成就,认真地探索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流通的体制问题,并把研究的成果加以系统化。尽管这是初步的,但方向正确,而且是引导未来继续前进决定性的一步。(2)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在商经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中,长期以来,有着一种界限不清的倾向,
1992年03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