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质量和产能利用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研究Institution Quality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A Study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冯伟;
摘要(Abstract):
制度质量是影响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诱因。在明晰制度质量作用于产能利用率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王小鲁等(2017)所测算的市场化指数及其子指标作为制度质量的代理变量,通过对中国各省区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制度质量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行业总体情况而言,只有以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维护市场的法制环境为表征的制度质量会对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这种作用会因法制建设的滞后性而呈现出逆向作用,这说明制度质量作用于产能利用率具有局部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分样本层面情况而言,鉴于行业发展的异质性特征,不同维度的制度质量会对劳动、资本和技术等密集型行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且这种作用效果也会在产能利用率的不同水平上呈现出来,这说明制度质量作用于产能利用率具有行业特性。这不仅丰富了产能过剩成因的学术研究,也为中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提升产能利用率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制度质量;产能利用率;供给侧改革;面板分位数回归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内市场规模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15CJL039);; 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实现机制与对策研究”(2242016R30017)
作者(Authors): 冯伟;
DOI: 10.19337/j.cnki.34-1093/f.2018.04.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强.2010.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程俊杰.2015.转型时期中国产能过剩测度及成因的地区差异[J].经济学家(3):74-83.
- 戴翔,金碚.2014.产品内分工、制度质量与出口技术复杂度[J].经济研究(7):4-17.
- 邓宏图,宋高燕.2016.学历分布、制度质量与地区经济增长路径的分岔[J].经济研究(9):89-103.
- 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2015.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行业比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1):84-98.
-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1.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范林凯,李晓萍,应珊珊.2015.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现实基础与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1):19-31.
- 冯伟,浦正宁,徐康宁.2015.中国吸引外资的劳动力优势是否可以持续[J].国际贸易问题(11):132-143.
- 傅元海,王展祥.2009.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6):80-87.
- 干春晖,邹俊,王健.2015.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J].中国工业经济(3):44-56.
- 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等.2011.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12):18-31.
- 何蕾.2015.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基于面板协整的方法[J].产业经济研究(2):90-99.
-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等.2012.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6):44-56.
- 卢锋.2014.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2003-201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罗弘毅.2017.产能过剩中的政府干预因素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1):76-80.
- 诺思.201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 青木昌彦.2001.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邵军,徐康宁.2008.制度质量、外资进入与增长效应:一个跨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7):3-14.
- 沈坤荣,钦晓双,孙成浩.2012.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测度[J].产业经济评论(4):1-26.
- 王小鲁,樊纲,余静文.2017.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谢建国.200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7):34-39.
- 徐滇庆,刘颖.2016.看懂中国产能过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许宪春.2013.经济分析与统计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徐朝阳,周念利.2015.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J].经济研究(2):75-87.
- 杨飞.2013.制度质量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1997-2009年制造业数据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5):93-103.
- 杨其静,吴海军.2016.产能过剩、中央管制与地方政府反应[J].世界经济(11):126-146.
- 姚耀军.2016.制度质量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基于腐败控制维度的研究[J].金融研究(3):124-139.
- 植草益.2000.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前沿[M].锁剑,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BERNDT E R,MORRISON C J.1981.Capacity utilization measures:underlying economic theory an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2):48-52.
- BOND S R,HOEFFLER A,TEMPLE J R W.2001.GMM estimation of empirical growth models[R].Cepr Discussion Papers,No.3048.
- CASSELS J M.1937.Excess capacity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51(3):426-443.
- HARRIS C D.1954.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44(4):315-348.
- HARRIS R,TAYLOR J.1985.The measurement of capacity utilization[J].Applied Economics,17(5):849-866.
- IMF.2012.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ff report for the 2012 article in consultation[R].IMF Country Report.
- KIRKLEY J,PAUL C J M,SQUIRES D.2002.Capacity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common-pool resource industrie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2(1-2):71-97.
- SHAIKH A M,MOUDUD,J K.2004.Measuring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OECD countries:a cointegration method[R].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 Working Paper No.415.
- SPENCE A M.1977.Entry,capacity,investment and oligopolistic pricing[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8(2):534-544.
- STIGLITZ J E.1999.Interest rates,risk,and imperfect markets:puzzles and policie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5(2):59-76.
- (1)这些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业等。
- (1)现有对产能过剩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工程法,该方法的代表性指标包括各国官方公布的产能利用率以及沃顿(Wharton)商学院公布的产能利用率;二是经济学理论测度法,即企业基于成本最小化决策法所得到的产出水平,该方法从两个维度来考察最优产出水平,一是短期内为企业平均成本(AC)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产出(Cassels,1937),二是长期内为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相切的切点所对应的产出(Berndt et al.,1981);三是实证测度法,如利用峰值法(Harris et al.,1985)、非参数分析法(Kirkley et al.,2002)、生产函数法(IMF,2012)等对最优产出进行数值测度。囿于数据的可得性,Shaikh et al.(2004)所提出的面板协整法更具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何蕾(2015)和程俊杰(2015)等运用该方法对中国产能过剩状况进行了测度。
- (2)划分标准是基于谢建国(2003)的分类方法,即:一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等;二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包括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冶炼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三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为节省篇幅,具体测算过程不在此汇报,有需要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 (3)《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2012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75%。
- (1)尽管樊纲等(2011)也测度出了中国各省区1997—2007年的市场化进程,但是正如王小鲁等(2017)所指出的“本报告的数据与1997—2007年的市场化指数还未能实现直接对接”,因而本文只能使用2008—2014年为期7年的数据。其实,这也暗合了卢锋(2014)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次产能过剩的发展浪潮,即从2009年至现今。卢锋(2014)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数轮大范围的产能过剩:第一次是1998—2001年,第二次是2003—2006年,第三次是2009年至现今。其中,2008年以来的新一轮产能过剩不仅涉及传统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还涉及光伏、风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这给宏观经济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干春晖等,2015)。
- (2)本文试图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地区以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行业层面进一步探讨制度质量与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关系和关系特征。遗憾的是,如果进一步细分为地区层面,则每个地区的样本量将非常少,回归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因而,为确保样本尽可能的集中,本文并未分地区、分地区的分行业等做更为细化的研究。
- (1)一个佐证是:在《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No.4》中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为30.6%,低技能与低技术含量产业为17.8%,中等技能与技术含量的产业为12.3%,高技能与高技术含量为17.1%。